读书是在别人的思想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题记
读“陈静静”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教多年的你,在“教”方面,也许已轻车熟路,或许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在你的课堂上,学生是怎么学习的?你的教学历程是否与学生的学习历程想匹配?陈静静博士,一位历经十余年课堂观察的研究者,以飞鸟之眼、蜻蜓之眼、蚂蚁之眼观察、研究课堂,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变换观察研究视角,为一线教师构建了无数条反思课堂的完整证据链,唤醒了一线教师设计高品质学习问题的思考因子,撬动了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学教翻转的课堂杠杆。
每一名学生走进教室,从刚开始的投入学习,发展到遇到困难时发出求救信号的无回应,导致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失去信心,最终放弃学习,一节课又一节课,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学期又一学期,这样的孩子经历了怎样的心灵煎熬,又是怎样无可奈何地放弃学习?
每一名学生都有这样的学习需求:在宁净润泽的学习环境中,与同伴协同学习老师设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同伴是完全平等、彼此倾听的关系,我们互相学习,彼此赋能,多元发展,而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和引导者,从老师设计的预习单(层次较低,结构单一,只有一种明确的答案,多数学生可以独立完成)里我知道我会什么,从老师设计的冲刺挑战性问题我知道我还需要学习什么……
站在儿童的立场,感受着他们的感受,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读“昊同学”
昊同学,17岁,高二学生,小小年纪的他以“学习共同体”为依托,亮出自己的观点:“学习共同体”是披着“教育创新”外衣的“创新教育”,多么有思维力度的观点!
这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受惠者,台上的龙昊同学自然从容,如新生的太阳,灿烂温暖;又似一粒生命力极强的种子,谦逊而有韧劲。完全没有大众眼中这个年龄段孩子脸上的“自以为是”“桀骜不驯”、“理所应当”。好一个散发光芒的翩翩少年,因为他,“学习共同体”的光芒更加灿烂!
读“李玉贵”

教室后面一架摄像机,拍课堂中自己的样子,教室前面一架摄像机,拍学生的学,一拍就是十余年,用她的话说——不管你现在教书几年,每一天都是新的,自己班的问题只有自己能解决!
反思力就是生长力!
镜头里的自己张牙舞爪,改变,上课、会看录像、同自己对话,一节课又一节课……生长成了今天温文尔雅的温暖样儿!
镜头里的学生天真呆萌,假如我是ta,对ta一天的生活学习进行观察,用孩子的角度与ta在课堂共生活!
刚开始实施学共体,乱,在坚持的同时思考:哪个环节乱?可能原因是什么?梳理问题!
每一个镜头背后有什么含义,都要细细思量,推理出它的“前世”与“今世”……
透过镜头关注教室里的小事,把孩子当做自己最好的老师,始终认为孩子最懂什么是好老师,尤其是学习慢的孩子!
想让孩子更好,没有人是轻松的!
外出学习,学什么,学理念、学方法的同时,也在感受着每一束光源的人格魅力,随着时间的递增,感受李老师的机会愈多,她,就像一座宝藏,蕴含丰富,且有种让我无条件信服的力量,最喜欢她能随时变换角色与自己对话:与学生角色的自己对话、与教育者角色的自己对话、与引领我们前行的自己对话……
李老师语录:
1、上学就是为了放学,上班就是为了下班(珍惜时间)。
2、好的班一定是老师说“停”的声音越来越小。
3、此处需要掌声,上课不要说这样的话,容易打断思路。
4、“反刍”需要时间差,做一名有时间差的老师。
5、文本就是作者表达什么的载体,而这就是文章的主旨,自己第一次与文本相遇的感受是最接近学生感受的。
6、勉强就是一种历练!
7、课堂上,要看到乖孩子,不要老看活跃的孩子。
8、备课,“素颜以对”最好!
读“一位学习者”
这位学习者的发言引发了我对“少就是多、慢就是快、教就是学”的理解思考。“少”即在课堂教学中聚焦一个核心点展开学习,让学习向纵深处生发,是相对于学习目标的精准定位而言的;“慢”指的是教师要遵循事物发展及生长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守望者,不急于求成,不揠苗助长,用耐心、智慧守护孩子的生长。
在这样的一个学习内容聚焦、学习方式自主协同的生长过程中,孩子们彼此倾听,引发串联,多角度的串联让每个孩子的习得走向深入,而“多”与“快”则是孩子知识与能力互相融合的结果呈现:捕捉信息的能力强了、阅读逻辑形成了、会与同伴合作学习了、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皆是学习力的生长与精进。可以这么说,因为“少”、“慢”的过程,所以有了“多”、“快”的学习效能,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坚持与反思是有力的陪伴着,富有生长力的事物都要经历聚焦、慢炖的过程。
读“《鼹鼠的土豆》课堂”
周毅老师用一张学习单串联起了整个课堂:

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是问题设计的六个领域,呈阶梯状。若一一对应的话,那么学习单的第一题就属于“理解”层面,第二题属于“分析、评价”层面,第三题属于“创造”层面,和《鸟的天堂》问题设计的案例进行对比,我们的思考空间会更大更多!

核心挑战性问题的特征:一开放性,即不是单一的、最终的、正确的答案;二刺激思考、挑战心智,引发讨论、辩证;三指向高层次的思考,如分析、评价、推论、预测等;四指向学科最核心内容,有时是跨学科的;五能够引发其他的问题,从而引燃下一步的探究;六要求证据支持和正当理由,而不是一个答案;七学生在思考时,会逐步揭露与发现一个主题的深度和丰富性。
“指向学科最核心内容”我觉得应是核心挑战性问题最基本的特点、最重要的特质,它关乎学科本质、文本本位,学习单中的第二题就是本节课的核心挑战性问题,是否具备,这要追溯到老师的目标定位。
如果说学习单是课堂的魂魄,那么学生与文本、同伴与同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倾听、串联、反刍就是课堂的肉身,两者的助力方能让学习真正发生:
“我觉得我可以补充一下……”(倾听引发串联)
“我有一个疑问……”(课堂氛围是安全的)
“我感觉你真的把我们问倒了!”(温暖和谐的同伴关系)
“我反驳你的观点,……听了你说的,我应该是补充你的观点并不是反驳。”(诚恳的模样很可贵)
“听了她说的,还是不能说服我。”(坚持自我,渴望生长)
“我还没想好。”(努力追赶的状态)
这些是课堂上孩子们的声音,弥足珍贵,珍贵在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反思自己的课堂,每一种声音都是我们反思的起点,每一种声音都是渴望成长的不同表达形式,倾听,用行动去拥抱倾听。
读“张郁婕”
让集体备课深度化,成立教师共同学习群。什么是“教师共同学习群”呢?是指一群持有共同信念、目标或愿景的教育工作者,为致力于促进学生获得更佳的学习成果,以协同合作方式共同进行主题探究或问题解决,不仅可以增加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那怎么深入化呢?可以以以学科为单位,也可以以年级学科为单位,还可以在年级学科内组建小团队,大家协同学习,设计出“适材适教”的“三单”,提出“适材适教”的教学方式,透过何种教学方式听到孩子的声音,肯定孩子的存在,给予孩子归属感。在协同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也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且提升了教学潜能。
读“《活了100万次的猫》课堂”
在观摩这节课的前一天下午,我们每个参会者在李玉贵老师的引领下,对文本进行解读、书写教学设计。我是这样认识的:这只漂亮的虎斑猫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这100万次的生命都没有自我,是别人的附庸品,为此,它的生命里全是“讨厌”,第101万次的生命,它成了一只野猫,喜欢自己,比谁都喜欢自己,直到遇到白猫,追求白猫,和白猫生了好多可爱的小猫,为此,这101万次的生命里全是“喜欢”,喜欢自己、喜欢白猫、喜欢小猫们,当小猫们长大变成漂亮的夜猫,白猫的离去带走了它全部的情感,它也一动不动地躺在白猫身旁,再也没有活过来!在这样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我把主旨定在了“追求自我”上。根据这样的定位我设计了以下三种课型:

观摩这节课,我把重点放在“老师的三单设计”和“引导学生倾听串联深入学习”这两个角度。
这是老师的“预习单”,聚焦故事情节,用“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解析故事,提出质疑。指向问题层次里面的“理解”:

这是老师的“学习单”,问题质量在升级;评价故事结局;阅读方法分享;阅读走向广度。指向问题层次里面的“评价”:

这是“作业单”,指向问题层次里面的“分析”和“创造”:

根据问题设计的六个层次领域,“三单”问题个人感觉有点多,且有些问题指向是重复的,虽说学共体的课堂时常一般在120分钟左右,但这不是我们上课的拐杖,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能让孩子深度学习的同时课堂时长缩短?
孩子们的深度学习是建立在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的基础上的,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不停地在文本中穿梭、倾听同伴发言呢?这节课老师的引导特别得巧妙:
“希望你们的发言是建立在前一个同学的发言之上的。”
“说自己理由的时候,在文中找出依据。”
“回到文本中,它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
“它的策略在文本里,你好好读读这段。”
“看来从这个角度分析,会越听越不明白,换个角度,从作者写作的角度去分析。”
“三单”是学习内容的支架,彼此间的倾听、串联、反刍是学习方式的支架,“适材”与“适教”相互融合、并驾齐驱,学习才会真实发生!
读“林文生”
林校长说“螺旋式学习和螺旋式课程有什么区别,通过谈这个问题,我就能判断出你是能教出考高分学生的好老师还是善于实践的优秀教师”,为此,我想:能教出考高分的学生不就是善于实践的优秀教师的体现之一吗!不过,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首先,螺旋式学习是建立在螺旋式课程的基础之上发生的,在螺旋式课程的引领下,孩子们才可能对某知识有深度和广度的认知,也就是所谓的螺旋式学习,就像学共体课堂上的三单,从基础问题到冲刺挑战性问题,问题领域是呈梯度的,孩子们提出问题,协同学习,产生冲刺挑战性问题,这本身就是高阶思维的体现,螺旋式课程更多的是指向主题内容的丰富;其次,螺旋式课程是学习内容的支架,是发生学习的依托,而螺旋式学习指向的是学习过程和学习效能。
满载一船星辉,九月,期待在斑斓里放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