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同学曾经跟我说过少看点三毛的书,当时不以为然,只是以为她们觉得三毛的文字太悲伤,她们不懂三毛,我就是喜欢她。我最最喜欢的是她的撒哈拉沙漠,看了很多遍,荷西为她远赴沙漠,满足了我对爱情的向往,在沙漠看别人洗澡灌肠被发现,娃娃新娘的经历,被当成医生给人看病,陷入沼泽等等体验满足了我对旅行的向往,学考驾照,中餐饭店,满足了我对生活的向往。三毛,于我是一个隔世的人,可那些笔尖书写过的字,却一直都在我心里旋转跳跃。
除了撒哈拉沙漠,还看了她的散文集。可能是梦里花落知多少吧,记不清楚是哪一本了。有一篇是她回台湾后,朋友们约她一起聚会。她去了,但是回来后她感觉那些都是别人的热闹,后来她宁可把自己锁在家里,窗帘拉起来,一个人生活。
自己那一段时间也是处于一个比较孤僻的状态,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去图书馆看书,或者宿舍一个人追个剧看个电影。一个人风里来雪里去,自由,轻松,舒适。所以那一刻,觉得她简直就是偶像,好像我所选择的一个人的孤独,是对的,看,三毛也那样认为的。
这一面墙,让我靠了很多年。可是多年后的今天,我似乎有那么点懂得了,为什么当时我的同学会说还是少看点三毛的书好。
三毛的浪漫情怀,那篇文章中的厌烦社交,现在看来,是有点出世的意味,但那是建立在自己的才华之上的,而她的出世也是给了她很多写作的灵感,才华得以保持。她打造的是一个适合她的循环的圈。
而我,我没有她那样的才华,撑不起我向往的孤独和自由。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亲人朋友支持,需要有人一起分享喜悦悲伤,工作中你需要团队互相理解互相配合,社会资源也需要相互流通,成年人之间的关系维持很多时候不得不承认部分也是基于资源的互相分享。而我在这段时光里,忽视了这一点,成了一个躲在自己象牙塔里的人,还觉得自己活得很通透,很清醒,很高尚。除了工作,保持着大学时候的远离人群。同学,朋友慢慢地都各行各路,断了联系。现在,才意识到自己正深陷在一手打造的泥潭中,想要跳出来,可每一步都很难,只剩下一句,别急,慢慢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