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考城隍》是聊斋志异的开篇之作,聊斋志异是一部志怪小说,故事的主人公不是狐仙花妖,就是精灵鬼怪,各故事的来源多是乡野传奇、道听途说。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宋焘在濒临去世时由神差邀请,参加了一场阴间的选拔考试,一举高中,考上了城隍这个鬼神之职;但他以孝敬母亲为由,恳求在母亲百年之后再赴任;他孝敬母亲的心情感动了神仙,准许他还魂为母亲尽孝。九年后,母亲去世,宋焘也跟着去世了,去天堂做了城隍这个鬼神官职,履行自己的承诺。
作为开篇之作,构思独特,笔法奇妙,堪称神作,不比其他名篇逊色。
首先,故事情节依托现实进行展开,然后再铺陈开来。明明写的是玄幻之事,作者却煞有介事地把在这场选拔大赛中参与考试的两个人物进行了写实。主人公宋焘并非来自狐妖鬼神,而是“我”姐夫的祖父,有板有眼,就是现实中一活生生的人,有名有姓。
为何这么写?人物有据可查,显得故事真实可信,具有一定的现实思考意义。“我姐夫的祖父”,一下子就自己与主人公拉近了距离。作者仿佛拿了个放大镜一般,哐的一声就架在了宋焘的身上。然后带领我等好奇心重的读者一步步走近宋焘,细看在宋焘身上发生的一切。
其次,人物形象鲜明,喜怒哀乐皆溢于言表。宋焘的形象,文中没有明说,但通过其答卷可以揣测一二。答卷中“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一句,平地起高楼,境界清奇,什么意思呢?指:一个人如果为了获得好处而有意做好事,官府不能因为他做了好事而鼓励并奖赏他;一个人如果并非故意而做了坏事,官府不能因为他做了坏事而惩罚他。充满了哲学情味。
与宋焘在阴间考试的还有一考生,姓张,文中并没有详细写他的才华。但展示了他临别时赠送给宋焘的诗篇。但宋焘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其中一句:“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有花有酒的地方,即使节令不在春天,也如春天一般美好;虽然没有灯没有蜡烛,只要有月亮的夜晚,自然是明亮的。心里有春,无处不春天,心里有灯,无时不光明,充满了哲思与智慧,与宋焘的答卷内容殊途同归。虽然张生落榜了,但是才华并不逊色于宋焘。两人心心相惜,互相欣赏,故临别赠诗。
最后,讽刺意味浓厚,通过阴间的一场科举考试讽刺现实世界中科举制度的残酷。如宋焘这般才华横溢之人,现实中也只是秀才,直到临死前依然是秀才身份,连个进士也没捞到,可见科举登科之难、普通读书人仕途之路难以上青天。可他在垂死之际,梦中参加了一场阴间的选拔考试,一举高中,即刻奏准他上任做城隍这个鬼神之职,得意之间,宋焘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梦中想到自己要孝敬老母亲,阴间的考官才答应放他一马,让他回阳间孝敬母亲,并查看了其母亲的阳寿,还有九年,宋焘应承九年后再来任职,考官决定暂时由张生代任宋焘城隍鬼神一职。
两个如此优秀之人,在阳界没混到个一官半职,倒是在阴间有一席之地,真是荒谬。现实中,有许许多多如宋焘和张生一般的读书人,终其一生的努力也未必能如愿登上仕途。文学作品中此类人物还少吗?比如范进、孔乙己等,他们都是科举制度下的典型腐儒,以至于到了癫狂、神志不清的地步。
呜呼,悲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