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扶贫日,各单位都要搞点活动。
这是一所农村初中,我进去的时候,偌大的会议室大屏上显示着“某某学校国际扶贫日活动典礼”。我们一行人陆续就坐,主持人开始宣布今天活动的议程,首先是宣布贫困学生名单,接着宣布结对帮扶的教师名单,接下来的动作却让我大跌眼镜:这些贫困生被“邀请”到主席台上,老师们拿着礼物(一本书、一支笔、一点钱)一一上台赠给孩子们。照相机、录像机、手机的闪光灯在不停的闪烁,如果不是有会标,还以为在搞什么颁奖仪式。这些被选中的孩子果然 “贫困”:衣服或者不够合身,或者凌乱不堪,有些羞怯,有些不安。我注意到其中一个女孩,长得白白净净的,扎着高高的马尾,穿着洗的泛白的外套,她站在讲台上,把头高高的昂起来,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配合着主持人接受老师送来的一叠书本,嘴巴一张一翕的,大概说着“谢谢”之类,眼神中还带着一种疏离的漠然,至始至终看着会议室的后墙,或者什么也不看……我无法猜度她的内心世界,或许她已经习惯了别人的怜悯,习惯了这些捐赠的场面,习惯了那些看着她的复杂的眼神。
我的心情突然“凉”到了冰点,如果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我肯定不想要这些“礼物”。身为贫困生,本身就不幸了,因为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还要为了满足成人世界的虚荣感,被送到了众目睽睽之下,人为的贴上“贫困生”的标签。青春期的孩子呀,谁没有一点点的虚荣心,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冬天时母亲给我做了一条厚实的裤子,骑自行车时,被我一不小心刮坏了,屁股上坏了两个“洞”,于是母亲就用布简单的从里面缝了起来,虽然不怎么能看得出来,可是一想到那两个洞我就浑身不自在,不想被人发现,连下了课不敢走出教室,一整天就坐在座位上,别的同学都一直以为我学习刻苦勤奋,老师们也号召其他孩子向我学习,于是我就这样生生被逼成了“学霸”。当然,我是幸运的,那个年代最终通过学习改变了命运。但回想起那段日子,镌刻在心底的那种深深的自卑和敏感还是挥之不去,青春期很长时间都处在忧郁之中。
贫困在每个孩子心中扎上了刺。我曾经遇到过结对帮扶户,这个家庭因为父母得了一种难以治愈的病而致贫,而这家的孩子也很争气,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所有的人都以为这个孩子可以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可身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整个夏天都窝在家里找不到工作。我看见他的时候,他穿着一件破破烂烂的T恤,蜷缩在一张椅子上打着电脑,别人跟他说话,他也爱理不理。甚至问他为什么找不到工作,他也说不出所以然。而我从他那双躲闪的眼神中捕捉到,他是故意拒绝融入整个世界。
如今,“读书改变命运”已经不再让人信奉,教育的优质资源越来越向社会精英集中,即使通过高考的“独木桥”,还是难以挤上就业的“快车道”。贫困是一个越来越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果不能从内心中克服“贫困”的阴影,即使一时扶得了“贫”,也扶不出一生的“幸福”,所以很多高校都把“扶贫”当做一些“隐秘”的事业在做:偷偷的给那些平时消费少的孩子卡上打上餐费等等,为的就是保护当事人的自尊心,让他们骄傲的、平等的和其他孩子享有一样的生活。
扶贫是一项积德的事业,不能简单粗暴给与别人物质上的支持,而是要用心、用情、用智去做,大爱无声,润物无形,保护贫困孩子有一颗“健康的心灵”比物质帮扶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