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有个出口,与新正街平行的,左边是棉纺厂,三班倒的纺织女工,系着带有荷包的白大褂,头发全部盘起来罩在白色厨师帽里。三四线城市,兴起“船车”,也就是电动自行车,小镇里骑着上下班最多的人群就是女工们。毗邻江汉平原的棉花主产区,当年也是解决劳动力富余的问题,小镇经济支柱产业是棉纺织业,后来衍生出纺线、电缆、光缆等。棉纺厂门口是一片空地和一栋大屋顶房子,空地后来演变为临时露天菜市场、公审大会现场和二中体育场,有时移动演出的马戏团也驻扎在此,拉起大帐篷就开始售票了。旁边的房子是业余体校的训练场,曾经产出了乒乓球多个全省冠军,小镇因此有乒乓球之乡的美誉。
运动场的西面下去有一片低洼的平房,许是某个单位集资建的员工生活区,这里曾是我们小孩的乐土,里面藏着台球室和游戏机室,几毛钱就可以和同学们玩上一下午。南面是一排门面,过早、烧烤、零食批发,不一而足。有一个老奶奶,是隔壁小妹的舅婆,炸面窝或者做发糕,不太记得了,我也随着她一起喊舅婆。隔着一条马楼是一栋水泥厂员工的家属楼,方方正正的,有两个出入口,可供行人通行,楼梯间和栏杆的镂空还是砖石拼接出来的菱形,很有那个年代的特点。在大楼一楼过道处,有一位白发老爷爷摆的零食摊子,每个周五下午可以少一节课,三四点中放学,西下的太阳透过建筑物的缝隙,明亮的打在墙壁上,感觉时光尚早,有一种偷得闲的窃喜。我们用五毛钱在这里购得的酸梅粉,小小的一袋子,里面有个龙头小勺,三两好友,一人尝一小口,没人还注意到卫不卫生,酸酸甜甜的滋味,就是最好的回忆了。
路上会经过不同同学的家或者亲戚家,有一家在夏季会去河边捞来螺丝,大小不一的田螺,宛如佛祖的发髻,弯弯绕绕的堆一地。他们家男女老少,分别拿着砖头,一一砸开螺丝的外壳,取出小小的螺肉。破碎的螺类外壳堆砌着,还有唾液状的液体缓缓沁出,顺着地势流到旁边的臭水沟里。“清明螺,赛过鹅”,大盆里最后装了好多,许是次日拿到集市去卖的吧。顺着路走,在周围规整的住宅里有一块地基,此处盘亘着一个“疯子”,他的故事留在后面讲授。前面是一条窄道,左手是一户人家,留着一条围栏,因地势而建了,朝着小路的是墙壁和窗户,只在墙角留一扇铁门,可以依稀看到藏在后面的院落景象。院子里总有一条铁链拴住的狼狗,遇到有行人路过,就狂吠不止。小路的右手是青色的地基和围墙,上了年头,这块地原谅是龚家的祠堂,后来征用为省立马口中学,现在是二中之地,靠近围墙部分早前有生物园地的字样,现在是男女厕所,二中新校址已经接近完工,搬迁是早晚的事了。住在附近好处是,定点想起的上下课铃声会提醒时间的更迭,午餐、晚餐还有校园广播,可以听到流行歌曲。二中厕所的外侧,小路的终点是个“灰粪宕”,也就是垃圾回收处,附近居民每天把垃圾送来,会有环卫工定期来清理。这条路通往的龚家巷,巷子口是新正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