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假期的深层逻辑
今年“五一”从一天变成四天,虽然并没有实质增加假期,但是通过腾挪周末策略性的让假期时间变长。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有两会上对群众呼声的回应,但更多的还是希望通过假期的结构性调整来拉动消费的增长,进而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日益凸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超过50%。进入新时代,我国提出了2019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6.0-6.5%的区间,在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这其中自然要包括促进消费的各种措施,调整假期不过是其中的一环。
不能否认,任何制度安排都要服从时代发展的背景和趋势。在1995年以前还没有双休日,那个时候抓生产是中心工作,加班加点的工作是为了缓解物资短缺,在温饱还不能解决的时候讨论休息权实在是很难被接受。到了1999年,黄金周出现,最重要的目的也是为了应对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希望从消费端来提供经济增长的动力,但休息的价值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原因很多,其中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总觉得游山玩水去休闲是一种不务正业,偷奸耍滑,根本不产生价值,甚至会被认为是社会的寄生虫。
但恰恰是偷懒的本性,让人类产生了更大的进取心。偷懒的最初目的是希望人能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这就要求有一种方法能够替代人类。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过程不过就是不想在大冬天下楼去取下热水壶,在偷懒的激励下,蒸汽机发明了、电气时代降临了,智能化时代也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而这些不断提高的效率和进步的科技不正在让人类变得越来越懒吗?
抛开这些不谈,真正给假期休息正名的应该是这些年快速发展的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休息也能创造价值,当休息成为一种产业,它会带来就业、它会吸引投资、虽然经济体量中有一部分会因为劳动力休假而提高成本,但这些休假的劳动者转身就变成了休息的消费者,提供了更高的消费收入。如果这份收益能够大于成本,休息就应该是正的收益,就应该被真正重视起来。除此之外,休息还能让疲惫的劳动力进行恢复充电,从而在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时候更加的有效率,这是人力资本的提升。
当然,在经济效益之外,休息也有社会效益,在休息时候的文娱消费,也是在接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这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也相当重要。而且,随着国际化的推进,休息也渐渐成为人权的一部分被国家社会普遍接受,一个日渐崛起的大国不能也不应该在劳动者权益保护上落在下风。不能忽视的是,消费的大约束条件是收入,当收入放缓甚至停止增长时,消费也无能为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