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散文
淳朴的“野招牌”

淳朴的“野招牌”

作者: 晓语悠扬霁月 | 来源:发表于2020-04-30 22:58 被阅读0次

          最近,朋友推送给我一篇“公路商店”的文章--《喀什街头的店铺招牌有多野》。文章讲述了喀什城市生活的真实面貌。作为一个曾经在喀什生活了20年的人来讲,对于这些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从未想过要把它变成文字,分析研究一番。

          在喀什时,对这些招牌视而不见,知道是什么店就好,从不追究它的翻译是否准确。到了内地之后,再回过头看这些店名,竟有了许多亲切与感慨。这些店名和招牌大多数是维吾尔族人自己翻译制作的,比如“获得成功超市”、“很香化妆品”、“难得的凉皮店”,“生死之交台球馆”等等。

    图片来源:微博@Kamran_KK 图片来源:微博@Kamran_KK 图片来源:微博@Kamran_KK 图片来源:微博@阿勒泰的李娟 图片来源:公众号野生盆栽

          这些招牌之所以有如此翻译,其中一个个原因就是汉族人对维吾尔语掌握的不够专业。喀什总人口463.38万,其中92.56%是维吾尔族,汉族人口只占6.01%。汉族人在喀什作为少数民族,多多少少都会讲些维语。我们从小就会用维语数数、买东西、骂人。大多数人掌握的都是些极为简单的日常用语,稍微深奥一点的就不懂了,更何况要认识那些像图腾一样的文字,就更难了,所以招牌这件事可能翻译不来。维吾尔族人则不同,他们的语言学习能力非常强,对语言的掌握速度和范围超乎你的想象。在城市,几乎每一个维族人都会使用中文,他们从不害怕自己不会说,只怕你不愿意听。喀什“东巴扎”(大巴扎,当地人土语称“东把杂”)的每一个店铺老板都能够熟练应用几种语言,中文,英语,土耳其语,哈萨克语等等。喀什有着“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区位优势,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部与哈萨克斯坦相连,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周边还有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印度,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里的边境贸易十分活跃,所以维吾尔族人有着天生的语言本领,在翻译招牌这件事情上他们得心应手。当然,并非人人都是专业翻译,多数人会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着译,于是就有了这番景象。

         

    东巴扎的商品,图片来源:百度 东巴扎的干果店铺,图片来源:百度

          不只是喀什,在新疆的其他城市,这样的招牌也屡见不鲜。不了解新疆的人会觉得这很搞笑,也有人觉得翻译水平不高,但我觉得这恰恰是城市最朴实的体现,原生态的表露。新疆地处欧亚大陆,是一个文化包容的地区,既有欧洲文化的影响,也有亚洲文化的传承。新疆人(这里指在新疆生活的的所有民族)和内地人不同,内地受孔孟文化几千年的熏陶,长江黄河流域文化代代流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比较委婉,而新疆人则不会考虑太多,相对比较直接。比如在内地,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想赶紧回家吃点东西,正巧迎面碰到了邻居买了两大兜油条,这可太好了,恰巧邻居说要送他一兜,这更好了!但他还要推一推,让一让,这显得礼貌又不失体面。而在新疆,也许邻居还没开口,他就先开口要了,邻居并不会觉得这个人失礼,反而会觉得他实在。这个例子不一定恰当,也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只是想说明文化的不同。委婉让人舒服,直接让人简单,新疆就是这样简单又直接的地方。心里想什么直接表达出来就好,能干就干,干不了就不干,简洁明了,如果扭扭捏捏,支支吾吾,对方不仅替你着急,还觉得你“苒”(烦人)。所以招牌也是一样的,直接明了,淳朴自然。我想,在内地任何一个城市都很难见到这样的招牌。在新疆,老板觉得,只要我的衣服好,我的饭香就可以吸引顾客,招牌就是个指示标志,告诉你我这里是做什么的,你若需要,自然会来。

          这些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新疆旅游业的发展,游客给新疆人带来了很多不同的风景和思想,这也让一些店铺开始通过美团,抖音等APP宣传自己的特色。有的店铺配了留言墙,有的店铺开发了自己的特色之旅。也许还有更加新兴的“商业模式”,总之因为不同文化的融合,让大家在同一个地方享受着生活。

         

    赛里木湖,图片来源:搜狐网,行走大地 喀纳斯,图片来源:搜狐网,行走大地 巴音布鲁克草原,图片来源:搜狐网,行走大地 胡杨林,图片来源:搜狐网,行走大地

          喀什街头的店铺名称,也许在将来会慢慢改变,也许有的会流传下来变为百年老店。不管怎样,文化的差异与交融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痕迹,这些是由各民族共同编织的智慧的结晶,独特的风情,它会在不同的时代散发着不同的魅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淳朴的“野招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az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