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医药行业多年,经历了新医改的各个阶段,现将近10年国家医改推出的主要政策予以回顾和梳理,侧重谈谈其政策制定者的初心与现实执行后的差距,笔者称其为“医改的B面”。
回头看的目的是为了找不足,为以后政策、制度的完善提供点参考,带去点启发。
一:两票制真正起到了降低药价、减少生产企业和商业公司数量的作用了吗?
答:没有!是集采招标降低了药价,厂家和商业的数量从有关部门官宣数据看并未减少。二:药品零加成降低患者负担了吗?
答:没有!降低了药耗费药耗比,但患者整体的医疗支出费用并未减少。
三:一致性评价提高仿制药的药品质量了吗?外企药品份额大幅减少了吗?
答:并未!一致性评价在许多医生眼中其实际疗效就是一次性评价。
大多数外企药品凭借其品牌效应的惯性,其生命周期还是很长,落标的品种其院外市场销量依旧很好,许多医生和条件较好的患者还是信任和认可外企药品的疗效。
四:分级诊疗的推行使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得到较大的缓解吗?
答:并未!只见下级医院往上转诊的,很少见上级医院往下级医院转诊的。
疫情之外大医院依旧忙的不可开交,车水马龙,小医院闲的要死,门可罗雀。
五:实施DRG/DIP的医院挣到了比以前更多的阳光下的钱了吗?此项制度的推行倒逼着医院的医技提高了吗?
答:多数没挣到钱,医院嫌繁琐,出现了推诿病人和高套编码的现象。
医生医技也未见到明显提升。
六:随着VBP的常态化开展推进,各医院都爱使用集采中标品种吗?都在努力挣取拿医保局的结余留用奖励吗?
答:非也!各科医生都反应:无药可用了(只能被动处方中标的低价集采药品,能挣钱的价高品种,医院几乎不进了)。
许多医院在观望,医保局的结余留用政策不是很清晰、奖励也不是很及时,被医保局检查罚款扣去的钱比奖励得多得多。
七:医改政策组合拳频发,厂家商家医院都满意吗?
答:厂家商家医院的真实感受:政策学不过来,文件看不及。
制度,规定太多,集采,联盟采过多过频,应对不过来,考核标准太严太细,很难适应搞懂。
八:社会和科技越来越进步,医院的用药水平是否也随之得到了明显提升?
答:近几年许多几十年前基层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常用的一些老药,摇身一变身价百倍开始在等级医院大量使用了。一线常用专科药被VBP,一些被等级医院多年前淘汰了的,疗效弱,副作用较大的一些药,被重新包装上市,原料被控,价格暴涨。
医生在治疗药品上无法挣到钱,开始搭配处方二线用药或辅助类药物了。
九:医改这么多年,反腐、合规抓得这么严,带金销售消除了吗?医药代表大面积减少了吗?
答:都没有。
只是带金的品种、比例、金额降低了,但其形式更隐蔽了,手段和方式更多更高明了。
笔者看到许多企业在拓展基层广阔市场,布局院外和线上市场,仍还在大量招人。
目前专业群里发的最多的除了招商就是招人,其本质都是在寻找对的/正确的人。
医药行业专项整治如火如荼,然手握权柄者前腐后继的很多,许多医疗机构既得利益领导者的心态:
抓住了算倒霉,谁没贪?谁没腐?
医药行业老鸟很多,只是换了厂家,品种,或从药品转器械,耗材而已。
外企跳国企,民企,管理,销售转培训......新入行人员在减少。
原因是各媒体的大力宣传报道医药行业的负面消息、舆论造势太多,许多年轻人觉得医药行业太不阳光、赚不到钱就不进来了。
目前医院内的老面孔比新面孔多,再说新面孔在这3年疫情反复之下也很难见到医生,无法进行有效拜访,甚至连住院部都进不去。
十:管办分开了吗?医药分业了吗?多点执业完全放开了吗?医生可以自由流动了吗?答:几乎没有!
许多业内人士感觉到的医改都是改药(一致性评价),改目录(基药,国谈,医保),改支付(DRG /DIP),涉及到医疗机构和医生改革的制度几乎没有。
医疗机构早就不让托管,承包,出租科室了,公立医院以公益性为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