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与读好书

作者: Julia_Ju | 来源:发表于2019-03-13 23:42 被阅读183次

    偶尔会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你可以读那么多书?

    平心而论,和很多爱读书的人相比,我读的书数量不算多,速度不够快,理解也不够深透。可是我自觉与10年前相比对于读书有了进一步的领悟,所以也愿意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我所喜爱的诗人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深有同感,因此博客、微博ID均取名书囚,也因此,还常常被朋友玩笑地称为书虫,书呆。其实称谓本身也是一个符号,但是书囚与书虫书呆真的不同,书囚表明的是自我对读书的一种认知与态度,而书虫与书呆大概是第三者认为的一种形态。

    无论如何,希望自己既能行万里路,也能读万卷书的希望却是真的。

    有朋友说,某大师说青年人不要读太多书,以免陷于书本的框框。我说,那是不会读书人的说法。读书当然不能囚于书本,要得之于书,领悟深于书。欧阳修所说的三上读书,本身与行万里路并不冲突,反而是两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互相补充,达到1+1>2的效果。

    看到群里有人总结读书方法,第一条是选书,可是,浩瀚的书籍海洋,你怎样去选择?我的答案可能会让你失望,那就是要多读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多读书,多读书,多读书。

    是的,先大量阅读,不同种类、不同写作风格、不同作者大量阅读,就像一个品酒师,不品遍天下佳醴,怎知天外有天的美妙味道?多读书,自然对书本才能有自己的鉴别能力,才会慢慢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样的书,选择谁的书,知道什么样的书浅尝辄止,什么样的书可以深耕细作,什么样的书可以反复玩味。

    所以,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我是绝对主张实践出真知,主张个体的爱好与兴趣不可趋同,主张个性发展的。

    那么,怎样才能大量阅读,又能在阅读中达到最大受益,这才到达方法论阶段,这也是我说的读好书,在所有其它条件假定不变的情况下,怎样把书读好。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首先要训练自己的阅读速度。一目十行?为什么不!人的大脑不同于普通计算机,不是顺序工作的,你的视觉细胞也可以同时感知多点光源,完全可以并行!当你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迅速完成一页书本的阅读,并找到其中重点的时候,你就知道,一目十行,低估了人可以发挥的阅读速度,事实上,你可以一目几十行,一目一页。

    提高阅读效率的另外一个方法是让大脑有效紧张与放松。我自己的方法是,需要记忆知识点的书籍、社会科学类书籍与需要动脑思考的书籍、自然科学可以交替阅读,就像小时候我们经常学习一会语文英语,再学习一会数学是一样的道理,让自己大脑的左右半球交替使用,交替放松。另外,做读书笔记的形式不只是一个简单记录以及阅读思考,也是一种暂缓信息输入,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对单纯阅读紧张的一种放松。

    第三个绝对是关联阅读了,这个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内容。我说的关联阅读,包括:

    1、关于某一个感兴趣的领域的不同作者、方法描述的关联书籍(比如,如果对欧洲历史有兴趣,可以阅读很多人撰写的与欧洲历史有关的书籍,也可以阅读专门写某个欧洲国家的书籍,例如罗马人的故事、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据说执鞭长推荐过)等等)。

    2、其它方面的关联,比如同一主题(关于资本对人类社会方式的冲击,阅读阿特拉斯耸耸肩的时候,我关联阅读了同一时期另一角度的资本论,甚至联系到了李光耀治国思想)。

    3、知识延展(比如从古希腊的传说,到星座的由来再到天文知识等等,说不定你就在知识延展中找到了你更有兴趣的领域)

    4、其它维度关联(如果你想读尤利西斯,你可以再读读乔伊斯传,针对乔伊斯生命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帮助他出版尤利西斯的米奇小姐,你也可以读一下米奇小姐自己写的莎士比亚书店)等等。

    一个读书体会,三个读书方法,基础都是“时间”。阅读需要时间,思考需要时间,不止需要碎片时间,还需要整块时间。比时间更基础的呢,那就是静心。若果不能静心阅读,所有的阅读也许就只是作为吹牛的一条信息而已。

    所以,如果你一定问我方法,总结一下读书五步:

    1、选择一本书(多读书,才能逐渐会选书,当然,也可以找你信任的人或组织的荐书)

    2、静心(不focus,做什么都不成)

    3、时间(阅读需要时间)

    4、阅读(速度、状态调整、关联阅读)

    5、感悟(读书笔记,好书一定要有读书笔记)

    然后,再去选择属于你的书

    最后说明,阅读不是获取知识、丰富人生的唯一手段,但绝对是其中一种,而且有时候还很重要。

    多读书与读好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多读书与读好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ff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