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高山下的花环》电影,已经是凌晨了,虽然睡意朦胧,但内心却久久无法平静。
我在几天前就看完了小说,本打算一鼓作气看完《射天狼》,这样军旅小说的三部推荐作品就都看完了。只是听说《高山下的花环》电影也是巅峰之作,聚集了唐国强、斯琴高娃、倪大红等一批老戏骨,才找来资源看一看。
很多人提起唐国强,会自然联想到两件事,一是毛泽东,他是毛泽东的特型演员;第二个便是蓝翔挖掘机的广告。当我们从荧幕上认识唐国强时,他已经老去了,所以当看到85年电影中的他,便有一种惊艳的感觉:挺拔的身姿,白皙光洁的面孔,整洁的白衬衫……比起现在的当红小生丝毫不逊色。
故事情节很简单,身为高干子弟的赵蒙生来到九连做指导员,实际上这是家中为他安排的曲线调动,来连队只是一个跳板,这样日后便可以顺理成章地调回父母身边。他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前夕接到了梦寐以求的调令,却被九连连长梁三喜的一番话点醒,前往生死未卜的前线。梁三喜为了救他而牺牲,临死之前嘱托赵蒙生告诉自己的家人替他偿还为父亲治病欠下的钱,赵蒙生有意替他偿还,却被梁的家人拒绝,巧合之中,赵蒙生发现梁母便是自己幼年时的恩人:他的母亲生下他之后跟随部队走了,把他留给沂蒙山的一户人家,五岁时他才回到父母身边……
可以说这部作品的尺度很大,它问世时,文革刚结束,思想上仍然处于高压状态。而这部作品却揭露了军队中的许多黑暗之处:军队人事变动的黑幕,高层军官的利益交易,军队武器的“臭弹”问题,农村军官债台高筑的困境……
这部作品让我想起了《芳华》,大结局里,出身平凡却善良的刘峰依旧一贫如洗,而高干子弟陈灿和郝淑雯下海经商赚的盆满钵满。同样是军旅之中,不过一个是作战军,一个是文工团,但最后结局却有点异曲同工。赵蒙生由一个贪图享乐的纨绔子弟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战士,由于连长梁三喜和副连长靳开来的牺牲,他实际成为了九连的最高领导,被授予一等功勋章。梁三喜的母亲和妻子拒绝了赵蒙生的好意,用梁三喜的抚恤金和省下的车费偿还了欠下的 620元,日子依旧清贫。靳开来是在越南为了给弹尽粮绝的九连找甘蔗时踩地雷牺牲的,因为违反了三大纪律,他连获得三等功勋章的资格都没有,虽然在后面雷军长亲自指示要授予其勋章,但究竟如何我们也不得而知。
《孟子》中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其实说得很明白,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都没有摆脱过这个规律。我们批判九品中正制,批判门阀制度,就是因为这些让阶级流动性减弱,劳心者永远治人,劳力者永远治于人。
回归作品,赵蒙生因为出身,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尽管他懒散随性,下放到连队都是指导员的位置,而因为他有文化,连队中的官兵都很钦佩他。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靳开来,他作战英勇,带兵有方,但没有靠山,为人也不圆滑,说话粗鲁,被人称为“牢骚大王”。靳开来多年来一直只是炮兵排长,直到战时才临危受命成为副连长。
谁更像一个合格的战士?而最后扬名立万的又是谁?如果靳开来砍甘蔗是一个污点,那么赵蒙生战前收到的那一纸调令又何尝不是他想临阵脱逃的污点?从主观上讲,靳开来违反纪律是为了整个队伍能生存下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拘小节。而赵蒙生的那调令,一直是他孜孜以求的,不是形势所逼。
有意思的是,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战士“北京”,他是雷军长的儿子,但低调地随九连一起作战。他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被梁三喜当作“高参”,最后因为“臭弹”而牺牲,尔后人们才知道这个从北京调来的不知名的战士是雷军长的儿子凯华。“北京”代表的是另一种高干子弟,他们凭借父母的地位和自身的勤奋,即便不动用关系也能得到应有的成就和别人的心悦诚服。如果“北京”出生和梁三喜一样,那么他从哪里学得那么多系统的军事理论和地理知识?“北京”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元帅,而这对于梁三喜等人来说一直是遥不可及想也不敢想的。而年纪轻轻的“北京”却可以在连长面前信誓旦旦胸有成竹地说出来,仅仅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吗?不是,因为他的父亲自己就是军长。这就像我的一个同学,她的父亲便是研究生学历,所以在我们还在纠结是否读研时,她就计划好日后要读博,他们是站在父辈的肩膀上眺望未来的。但是“北京”牺牲了,留下的却是梁三喜用命救来的赵蒙生,这是否又在暗示什么?
如今我们已经抛弃了阶级的观念,但阶层的分化依然客观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阶层的流动性也在减弱,阶层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可能再过一段时间这个通道就彻底向底层关闭了。可怕的是,身处底层的我们对此一无所知甚至沾沾自喜,用凤毛麟角的几个寒门贵子来给自己壮胆,仿佛这就是明天的自己。如果阶层真的固化了,我们该怎么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