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一个在传统企业做运营的朋友聊起,他们现在正在以内容营销为切入口,转型数字化营销,但是,做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平平。

于是我们聊一下他们的现在的做法:建立内容策划团队,申请一个公众号或者抖音号,培训一下,然后开始写内容,发布就结束了。
好吧,这样做,能有效果,就奇怪了,那我们首先要对内容营销一个定义。从国外某网站“借”来的:
内容营销一个市场战略与一系列的商业流程,它聚焦于生产、分发有价值的、相关的、一致的内容,用这些内容去吸引、留存一个清晰的用户群体,并最终趋动这些用户产生有商业价值的行为。
拆开来看:
- 内容营销是一个市场战略。什么是战略?首先是公司内部统一的。内容生产并不止是内容生产部门的事情,他需要调动公司的所有资源,去发现公司所有团队的知识与长处,如:需要产品部门的产品知识,需要市场部门的用户画像,需要生产部门的生产工艺与流程,需要信息技术部门帮助回收最终的效果数据。如果内容营销在公司内部没有达成共识,内容团队在进行内容生产的时候,将会遇到一些困难,最糟糕的情况可能是:公司的知识没有流通,没有留存,其他团队可能踩过的坑,还需要内容团队要再踩一次。再次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些企业将互联网看成了包治百病的速效药,一旦建立起内容团队,就立马要出成绩,具体来说就是需要立马能看到销量的增长,但是这实际上很难,即使很快有成效,其大多也得益于运气,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其成果可能急转直下,因此在一旦公司明确内容营销的战略方向,需要给团队一点儿时间,让团队去摸一下市场,找一下方向。最后要能拆分落实到短期行为的。当然我们肯定也不能无限止地投入资源,在团队进行方向寻找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个大的战略目标进行拆分,拆分到更细的指标。如:最终目标肯定是为了销量,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先将粉丝量做起来,有了一定的粉丝量之后,我们再考虑粉丝的留存,在留存曲线变平之后,我们再考虑粉丝的裂变、转化?那,每一个阶段的时间,指标是什么?有了这些时间、指标之后,再拆解到内容的选题、发布等。
- 内容营销是一个生产流程。什么是商品,商品的质量一定是稳定的,对内容来说,我们应该保证我们团队出去的内容是有质量保证的,而如何才能让内容有质量保证呢?记得当年咪蒙还在的时候,他们分享过他们的内容生产流程,大致如下:选题-> 大纲 -> 文字 -> 审核 -> 编辑 -> 标题 -> 测试 -> 调试 -> 发布。记忆深刻的是他们对于标题的把握,我们知道一个内容能被受众看到,标题的作用起到了80%甚至更大,那如何取一个标题?他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组织了一个庞大的粉丝群,一个文章大家会取20-50个标题,最终选几个发到群里,粉丝投票。就这样,才能生产出篇篇10万加出来。当然,这仅仅是一篇好的文章,那如何能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每天都能生产出这样的文章?又特别是在热点出现的时候,我们如何能迅速抓住热点?这些都是生产流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 不仅仅是生产,还有分发。内容出来了,是不是同样的内容,往各个平台一发就了事?其实不然,每个平台有每个平台的受众,每个平台有每个平台的调性。举个例子:微博更偏好短小的、娱乐化的内容,大家都是去吃瓜的,偏严肃一些的内容,在微博上的受众就比较窄;较之微信偏好长一些、严肃一些的知识性的内容。那内容生产完了之后,分发在哪个渠道,在什么时候发。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内容。
- 有价值的、相关的、一致的内容。我们内容想表达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其调性是什么?其生产者在内容中扮演的人设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没有从最开始回答好,或者是每天回答的不一致,其结果可能是:内容精分导致用户精分。当然,用户是不会精分的,精分的可能是用户群,用户群精分也就是可能某一个内容吸引过来的粉丝,看了第二个内容后,果断取关,就成了铁打的内容,流水的用户,粉丝数可能到一个量级后,就不再上升甚至下降。
- 有一个清晰的用户群体。针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我们到底面向的用户是谁?是一二线城市的普通销费者?还是已经和我们合作多年的渠道?还是拓展一些更新的渠道商。那么,这些用户群体的画像肯定是天差地别的,只有有了一个明确的用户画像之后,我们才能用他们的语言,去讲出我们想讲的内容,这样才能引起用户情感上的共鸣,才会产生留存、传播、有价值的商业行为。
- 最终趋动用户产生有商业价值的行为。这是我们内容生产的最终目标,所谓有商业价值的行为有多种表现形式,这个与商业模式息息相关,如果是电商就是,用户买单;如果是广告就是免费用户能持续消费内容。但是,这个点,我们一定要把握,一定不能来不来,人都没混熟,直接就开始卖货,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前边所有的努力付储东流。
如上就是我对内容营销定义的理解,如有不当之处,请留言斧正。
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