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句:
① 真正的管理是没有管理。
② 赞赏是比金钱更好的赞赏。
二、新知:
① 衡山法则
好的管理是触发被管理者的自发管理,因为员工有了自觉性才会有主动性,管理才会有效。
② 破窗效应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会存在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散,因而要在第一时间修复漏洞。书中提到三个理念:
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户
环境具有暗示和诱导的作用,比如排队,如果大家都规规矩矩站好,不会有人不顾他人眼光地去插队,倘若有人去插队,就会导致混乱。在公司里,员工心不齐,矛盾就会错综复杂。
教导第一个犯错的人
防微杜渐
惩罚破窗者,奖励补窗者
对于破窗者的小过错要小题大做地处理,同时也要鼓励补窗的人,提倡善举
③ 皮格马利翁效应
赞美、认可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在公司当中,体现在要及时表扬员工的每一个进步。
三、与旧知对比:
以前志哥带社团的时候,总是跟我们说“某某事非常重要,做不好老师再也不会来了”、“完蛋了,现在都没结果,办不成了”之类让人很恐慌的话,而且对我们做事很严格,记得那次换届大会,PPT打错了胡老师的名字,而且没有发现错误就直接放了出来。结束后志哥很严肃的说胡老师当时脸都绿了……我们也自责到极点,深深意识到自己的粗心大意,后来的很多活动,做PPT时万分小心,反复检查,凡是有老师参与的活动我们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后来在与胡老师的一次交流中,我谈及此事,胡老师说他压根就没看PPT,所以什么也不知道。那一刻我还不太理解志哥的这种做法—事事都夸大。
后来自己做了社团的副社长,选择走暖心路线,事事安抚大家,即便是做错了,也是鼓励+批评+鼓励,即便是犯了很严重的错误,也要加入鼓励和安慰,那一年大家做事的严谨性大幅度下跌,经常出错,对很多事情都放宽了标准,不再注重很多传承下来的仪式感。
我一直在回想志哥曾经的很多做法,越来越觉得他才是对的,我并没有做到“破窗效应”的三个理念,总是把小问题简单化,大问题也是如此,导致大家意识不到问题的重要性,没有了做事的边界标准。并非是大家不好好做,只是大家不知道标准在哪儿。
转念一想现在的很多公司对待员工不也是“鼓励式”管理吗?似乎犯不上用小题大做的方式处理小问题,这里出现矛盾。会不会又是因为群体不同,年龄不同所导致的运用方式不同,这或许是一个原因,但我不确定。
四、实践:
① 给自己布置一个任务,去查阅运用小题大错地方式处理小过错的案例和优缺点,既然我的认知里存在不确定性,而且自己案例较少,就去查阅相关百度资料,包括之前遗留的“彼得原理”,明天就去执行,明日读书笔记做出案例总结。
② 多去为别人的进步点赞,给予认可,但要依据实际情况,而不是一味地盲目赞美,否则就变成了拍马屁。
五、后记:
整本书已经看了3/4,发现是站在管理者角度来进行思维的学习,虽然理论名字比较难记,但是理论的原理通俗易懂。很多文字一眼扫过去就知道后面大致要讲的内容,不知道是我阅读不够仔细,没有看进去,还是因为我没有什么管理经验,导致很难挖掘到简单句后面的理论应用,又或者这本书不适合我,对我冲击不大,很多知识了解之后没有办法联系到自己。这是一本让我费解的书,我需要保留它,进行二次阅读,需要参与工作的一些经历去作为比较的基础,所以我需要保留二次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