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六六爸跟我说了一件事, 他带着六六去滑冰,走到出口时六六不小心撞到了出门的横杆,腿磕了一下,但是不严重。六六爸看到,立刻很担心的说:“你要注意点,走路不要那么冒冒失失的”之类的话。说完他注意到六六的表情有一些变化,好像更难受了。也许腿没太疼,但是爸爸的语气让她感觉不好。六六爸意识到:孩子不喜欢被指责,她已经受伤了,这个时候还补刀说她不好、不知道小心点,她肯定更不开心。很多父母都是喜欢在孩子犯错误,或者出现问题时,恨不得赶紧逮住机会教育孩子,希望孩子引以为戒,结果却是背道而驰。
如果同样的情况换成大人,你做错了一件事,旁边赶紧有人告诉你:你看,你错了;你不该马虎、粗心。有几个人会觉得:“你说的太对了,我真的不该这样?”不会。
为什么我们认为要让很孩子变好先让孩子感觉不好呢?这对孩子或者大人都说不通。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在正面管教中有一个工具叫“纠正前先连接”— 确保爱的信息得以传递,建立亲密和信任。具体可以这么做:
表达感受,理解对方:看你把腿碰了,爸爸有些担心。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启发式提问:下一次,我们怎么能保护好自己不撞到?
通过提问,让孩子自己总结以后遇到同样情况可以怎么办,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理解,而且以后不会怕错误,还会从错误中学习。
那么,为什么我会说爸爸是高情商爸爸呢?
首先,爸爸做到了很关键的一点:认识和理解他人情绪。他觉察到了女儿因为自己的话而产生的情绪变化,理解女儿的感受,并因此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这样就可能会避免以后还以这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作为父母,我们都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做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六六爸爸听过很多亲子教育、家庭关系的课程,这些也帮助他能够在日常中去看见自己的沟通方式,和女儿的关系越来越亲近。
也许有家长会觉得,照这么看,我们是不是每说一句话就要掂量自己说的对不对?这样太累了,也没必要,如果变成总是焦虑自己做的对不对就走入另一个极端了。
孩子不会因为一次说教、指责就受不了,但是如果经常是这样的沟通方式,孩子和大人之间的沟通就会出问题。很多家长发现自己“屡教”孩子却坚持“不改”的原因,也许是我们“教”的方式不对。我们以为给孩子的是“爱”,孩子接收到的是“不爱”。
也有人会担心孩子这么一点委屈都受不得,会不会变玻璃心,说不得?玻璃心的孩子往往是父母平时给孩子过度的关注和过高的评价,孩子听不得自己不够好。如果能够客观看到孩子感受,引导孩子认识问题的,孩子不会玻璃心。
在上面的例子中,没有评价对错,而是关注孩子的感受和以后如何避免同样的问题,是在帮助孩子从问题中学习。从长期的角度,不仅增进亲子关系,也会让孩子学习到更多有效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是一个小例子,对于很多情况都适用。
最后,还是要表扬一下爱学习、善于观察的高情商爸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