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读后感14

作者: 君君55555 | 来源:发表于2020-02-21 13:03 被阅读0次

第五章 拒绝伪工作者

  效率高低不取决于开始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完成了多少,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想通了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他们是伪工作,所以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提高效率,都需要从拒绝伪工作开始。看到此处反思提问,我的生活里有哪些是伪工作?

不做伪工作者

    一个有经验的员工,应该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且优先完成它。首先,管理者要让员工站在“做什么事情都能让公司最大获益的高度去工作。”在一个知识型的企业中,管理者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员工进行事无巨细的管理,因为员工的主动性很重要。其次,管理者要让员工明白,他们积极工作(而不是消极的完成任务)最大的受益方是自己。“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如果静下心来总结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常常把时间浪费在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我们需要重新梳理一遍手边的工作。

努力10000个小时真的能帮你成功吗?

    10000个小时的努力是必要的,而其他这些条件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智商,运气和家庭环境。如果智商低于120就很难成功,而高于这个值之后,智商的作用并不明显。运气或者时代大环境对于成功很重要,简单的讲就是要生逢其时。但凡成功的人都承认自己有运气的成分,而不是到处炫耀自己的能力,当他们遇到挫折,会检讨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怪罪运气。第三个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和生活环境。父母的见识就是孩子的起跑线。一个家庭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如果有了智力上的;时代大环境的以及家庭和周围小环境的便利因素,接下来该怎么做呢?格拉德威尔认为要花10000小时的苦功夫。10000小时得苦功夫不仅对于训练一个人的技能是必要的,对于一个团队做出一款好的产品也是必要的,没有这个时间狠下功夫的保障,一切都免谈。对于有天赋,有外在条件的人,想要做到出类拔萃的地步,先花上1万个小时再说。

    下面总结下误区,误区一:简单重复,在未来的智能时代,真正受益于技术进步的个人可能不超过人口的2%。误区二:习惯性失败,他们好高骛远,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误区三:林黛玉式的困境,林黛玉其实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我喜欢它实际上是因为他很有内涵和才气,想问题想得很深,但这也是他致命的弱点,她的才华越高,在自己的世界里越精进,对外界就越排斥(当然外界也排斥他)一个概念内涵越宽,外延就会越窄。有两类科学家一类是掌握了一个方法,研究什么都是一流的,他们越往后走路越宽,比如爱因斯坦,费米和鲍林(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另一类是路越走越窄,比如发明晶体管的夏克利,(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对自己的研究的晶体管越来越熟悉,就对其他的技术越来越愿意不接受,最后无法和工业界和学术界同行交流,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大量这样的人。误区四:狗熊掰棒子,10000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极的效应。第2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的,重用第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如不成体系,是零碎的知识点,甚至只是经验点,每一个新的改进都是孤立的,相互关系没有搞清楚。以后又要从头开始。

相关文章

  • 《见识》读后感14

    第五章 拒绝伪工作者 效率高低不取决于开始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完成了多少,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想通了...

  •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共读《见识》Day3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第三章 关于见识 读后感 终于谈到“见识”了。 “见识”这个词很经常被人...

  • 你能走多远 取决于见识

    你能走多远 取决于见识 吴军《见识》读后感 机缘巧合,在逛书店的时候看...

  • 一次思想上的碰撞 - 草稿

    读了龙班长的文章,《见识》读后感,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 1.缺乏见识 2.缺乏爱 3.缺乏规矩...

  • 《见识》读后感5─谈谈见识

    成败与否取决于建设的高低,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努力。破除见识的阻碍,我们要看看自己与天才之间的差距。 爱因...

  • 增长见识---《见识》读后感

    一位好朋友节前送了《见识》这本书,正好遇到3天小长假的计划变更,就窝在家里拜读。我是第二次与这本书接触,第一次是在...

  • 《见识》读后感

    《见识》作者吴军博士,得到专栏作家,当然也是多部畅销书作者。 跟随得到学习完《硅谷来信》之后,看到吴老师的书,还是...

  • 《见识》读后感

    《见识》这本书的主题是讲个人精进,包括生活与工作,还有对世界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比较高大上的东西。 2017年我订...

  • 《见识》读后感

    刚开始的序言“命”和“运”决定人的一生!还以为本书是写关于哲学论证的。读完整本书发现这本书涉及了哲学,商业...

  • 《见识》读后感

    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走进知识的海洋,和作者面面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成为知心朋友。 一本好书,可以使我们领略时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见识》读后感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rc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