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索鲁这位行旅作家,是村上春树介绍我认识的。
在此之前,我对他,一无所知。
他是个美国人,却在英国生活了十几年。按理说,应该对英国很有感情才是。不过,从这本《到英国的理由》一书中,却不大能看得出来。
突然想到要写这样一部不算薄的书,作者绝对不是要给游人提供什么旅行攻略,而纯粹是给自己一个机会,绕着英国的国土海岸线走上一圈,撇开那些人所共知的著名景点,去深入海岛村镇,“仔细观察一切,一探帝国的真正风貌”。
英国:纵有千般不好,仍值得体验一回
看看这个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国家的地图吧,位于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这样一个西欧岛国,可以说,海岸本身就是英国——因为英国没有一处距离大海超过65英里。那么,还有什么比环游其海岸更能看清楚一个岛的?
作为一个出生在东北平原上的姑娘,我对大海一直很向往。但是第一次见到它,大海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那年暑假,爸爸带着我和妹妹还有一群公司的同事朋友,一行人浩浩荡荡去营口鲅鱼圈“洗海澡”(东北话,你懂得)。我不会游泳,只能带着游泳圈在岸边扑腾扑腾,玩得很开心。
后来,有一个水性很好的叔叔,把所有小孩子召集在一起,说做个游戏。就是由他带队,孩子们接龙,后一个拉着前一个小朋友的脚啊腿啊腰什么的,大家一起游。现在想想,这个叔叔心可真大,那么多孩子,有的也没带游泳圈,虽说沿着岸边游,但浪大风急人又多,一个浪头打过来可能就冲散了队伍,多危险啊!
当然,最终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事故,除了我的膝盖被隐藏在沙下的礁石划破。等我上岸往回走的时候才发现,看起来很吓人的样子,两道血顺着右小腿流下来,和残留的海水混在一起,红红的一大片。我也是在那次意外后才知道自己有“晕血”的毛病。我支撑着走到一个认识的阿姨身边,一下瘫倒在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阿姨一阵手忙脚乱,总算止住血流。接下来的半天,我就只有坐在沙地上看别人玩的份儿了。
后来工作后,我野路子方式学会了游泳,但也留下后患,对大海总有一种又爱又怕的感觉。经常想象自己在一片广阔无垠的海面上,被蔚蓝的海水包裹,我象一条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可真正面对大海的时候,又总是裹步不前,畏手畏脚,忌惮海水的无边无际和深不可测。
好像跑题了。
索鲁确定好路线后,顺带着把旅行方式也定下来了:步行和火车。因为他想要的是亲自游览和看看英国……他不相信别人告诉他的一切,于是穿上旧衣,背个包,跋涉于泥土路上,跟每个人说话,一探不列颠究竟。
虽然这本厚达460页的书里,直至倒数第六页才提到他是哪一年进行的这次旅行,可是作者一开场就给了一个非常明白的线索,“马岛战争”。他选择在“五朔节”-我们熟知的国际劳动节-那天出发,福克兰群岛(Falklands)争端无可避免地成为旅途中和陌生人交谈的一个重要话题。
索鲁吹嘘自己有“看一个人就可以说出他的名字”的天分,鬼才信呢!不过,他胡编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名字的本事着实让我挺佩服,这样厚的一本书,提到的人名不下百来个,确实不容易。
因为是岛国的原因吧,英国各地的地名,总是多多少少和海有关联。比如,后缀带个“湾”(bay),“河”(river)或是“角”(head)“岬”(point)“崖”(cliff)之类的,尤其叫“茅斯”(mouth)和“福德“(ford)的特别多。我可没瞎说,列举如下:
赫登茅斯: Heddon’s mouth
韦茅斯: Weymouth
林茅斯: Lynmouth
朴次茅斯: Portsmouth
普利茅斯: Plymouth
查茅斯: Charmouth
约福德: Yeoford
拉普福德: Lapford
埃盖斯福德: Eggesford
罗姆福德: Romford
布拉福德: Bredford
阿莱福德: Allerford
……
考虑到步行游览,负重尽量精减。索鲁穿着旧夹克,油腻的运动鞋,拿着地图,看上去比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好不了多少。住的也都是民宿、客栈、小旅店或是一餐一宿的民居,也就是B&B。难得哪天是洗衣日,他只能穿着泳衣,所有衣物都在背包里,等待清洗。
他喜欢那种二流的火车,因为可以坐在第一节车厢驾驶员的后面,透过前窗直接看到前面的铁道,看驾驶员忙着操控火车也很有趣。不过,和狂热的铁路迷比起来,他的选择更多是被动的,不得已而为之-不是所有海岸线都有步道。
独自旅行自在灵活,可以随时更改计划,变换路线,但也不得不面对大部分人的狐疑的眼神和问询,你怎么能忍受只有自己为伴?
偶尔会有一些意外状况发生。比如,穿越往雅茅斯那条僻静森林小径时,对面走过来的年轻女子被吓得五官丑陋,一脸恐惧。经过她身边时,索鲁向她道早安,回头再看,她已大步奔逃。
当他发现自己是一间拥有40间客房的昏暗大旅馆内唯一的房客时,也吓得屁滚尿流,慌不择路,连房费都没退就赶紧逃离。
书中所写的英国是1982年的英国,距今快四十年了。我坚信,作者笔下饱经风霜的利物浦、萧条颓败的威尔士、充满威胁的贝尔法斯特……,早已今非昔比,只会更好吧。
在我的印象中,英国最经常为人所诟病的,莫过于它阴晴不定的气候了。所以,英国人出门必定随身携带一把雨伞;与人攀谈也通常由天气说起。在索鲁的书中也印证了这一点。他走过的大部分地方频繁被提到的是阴雨潮湿,寒冷阴沉,连度假胜地也不例外。
所以,我很想知道,这段持续三个月的顺时针海岸线旅行,对他来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在我眼里,他更像是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忠实冷静地记录下看到的一切,白描大大多过评论。
至于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虽然在伦敦居住了17年,作家对这个国家并非很喜爱的结论,不是我的妄断,也是基于书中所写。
n 一种相当典型的英国式压制陌生人的方法,是告诉你他比你年长;
n 英国人很少随兴旅行,他们都是在度安排严谨的假,并且对于从没去过的地方保持着相当强烈的看法;
n 英国人的包容就某种意义上,是对于任何可能让他们尴尬的事情几乎都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n 如果要我只用一个字眼来描述英国的风貌,我会说:饱受羞辱(insulted)。
这些评语是否会让你有点犹疑和却步:英国还值得去吗?
那么,下面这段文字会让你改变想法吗?
“森林中充满唱歌的鸟儿、啭鸟和画眉;然后确切地听到杜鹃鸟叫,像钟声一样清楚,敲了十五下。阳光强烈,坡度走来容易,蜜蜂嗡嗡叫,微风轻吹;我心想:这正是今早出发时我所期待的。”
哎,说了这么多,其实于我而言,都是浮云。我去英国的理由只有一个:根本没去过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