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农历的七月还有半年。那我等不了怎么办呢?我到下一个节日约会,就是清明节,人们想说清明节约会怎么行啊,对吧,清明节不是扫墓祭祖这样的一个节日吗?怎么能约会呢?这个其实恰恰是是合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留学生也有这样的困惑,他说我知道中国人的清明节是扫墓。这是一件很伤心,心情比较低落,这样一个节日。
可是为什么中国人这边扫墓结束,擦干眼泪就去开开心心的游山玩水呢?到底是开心?还是不开心呢?
我们在一些古书中也说到:祭祖后,收拾好东西之后,到那边去喝酒,喝得烂醉如泥。但是这不是原话。原话没有写出。可能我们需要了解到的是跨文化基础,跨文化视野下的一个中国文化。如果从跨视角去看的话,就会觉得这样的一个节日,这样的习俗是有点莫名其妙。但是,我们这样一来呢?我们就得去找到它的根源。
我们就会想着说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清明他是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说跟农耕文明的关联非常紧密的这样一个节日。
寒食节
寒食节,这个大家可能都比较了解,对吧?就是说跟介子推恶有关的一个故事,介子推为了帮助晋文公,重耳为了帮助他,还曾经割下自己腿上的肉。为了这个国家的建立,付出了那么大的功劳,可是呢,建国之后,他却没有接受这些官职等等,而是背着自己的母亲到深山去生活,等晋文公想找到他的时候,他死活不肯出山,晋文功于是进攻,就想用火控的方式逼他出山,可是她宁愿烧死也没有出来去做官。后来,晋文公为了纪念他,开始说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不能动火,要吃冷食等等就成一个纪念故去的人的节日。这样一个文化的意味在里边,所以我们今天说去祭祖,去扫墓,拜祭祖先等等,其实跟寒食节有关。但我们说寒食节是在冬至之后的第一百零五个四
上巳节
第一百零五天就是冬至以后的第一百零五天那就是现在公立的四月初就是清明节前。同时,在这个时间左右,还有一个节日叫上巳节。上巳节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三月三,三月初三,上巳节。三月三活动是什么呢?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区中有没有过三月三这个习俗?
因为马来西亚可能没有这个四时交替,没有那么明显,所以说可能在这点上感受不是很明确。但在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到了这个公历四月还是很明显的,就是说大地回春,花红柳绿对。人们在三月三的时候就开始出去游玩,比如说去赏花,踏青,去水边玩儿,玩水,喝一起喝酒等等。总之是一个非常欢快的节日,
清代高鼎在《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对吧三月三的一个习俗也是放风筝。春天风又暖又大起来了,于是人们放风筝就非常好。那上巳节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欢快热闹的节日。因为跟这个气候的变化有关,寒食节上巳节其实都是在清明前后,这样的两个气氛完全不同的节日。唐朝人们发现说寒食节也是节日,上巳节也是节日可是当时都要过这个节,对于当时的交通没有那么发达。比如说这个公职人员刚过了这个节日还没等回来,马上要到那个节,这样子赶路也是很不方便,对吧?于是合二为一,就要合起来,之后呢,又把它固定到清明这个节气上,于是呢,清明就继承了节日,又成了节气,而他的节日呢?又因为有寒食节和上巳节,这样两个不同气氛的节日,就产生了两种节日。
清明节特别是在中国的中原和北方,清明节真的是一个气候转变非常明显的这样一个时节。所以说呢,人们自然的就会有这种因时而动的反应。对吧,那天气好了,我就出去玩儿吧。
清明节是很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一个节日,既追怀祖先,祭拜先人,这个世上很多就是没有这样习俗的人,很难理解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同时呢,又有去踏青、赏花、追寻,就是去拥抱自然,这样的一种态度,这也是中华民族非常有特色的。
熟悉的清明节的诗词,出自唐代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里其实讲扫墓祭祖这样的一个场景,这样的一个习俗,同时在诗经当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描写。三月三这样的一种习俗,临摹出来了,你看人们在郊外的水边一起吃喝玩乐,其实就是吃喝玩乐。
我们会想到说在古人的生活当中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拘谨枯燥,包括我们看那个兰亭集序,不就是写的这个时节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情景,其实是生活化。至少在宋明以前是一个很自由开放,生活非常起劲儿,其乐融融的表现。
节日不分高低贵贱,老百姓黎民苍生要过,当然达官贵人可能也过。其实真的是大家其乐融融。这也是节日带给我们的一种很有意味的一个正面观感。那说到这里这么“快乐”?学生问:我可不可以说:“清明节快乐!”
为什么提到这一点?因为中国大陆从二零零八年开始把清明节,端午节人不上班,学生不上课。所以学生呢,一开始说明天清明节,等于说我们放假不上课,他就很开心啊,老师,清明节快乐,学生就说这样的话,听起来还是有点别扭。虽然我们说清明节又有扫墓,又有踏青,这样两种不同的习俗。可是我们对于这种语言学习者来说,还是需要让他了解到:“清明节快乐!”这样的话还是不方便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