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马来西亚老师就曾经提到过,说他家里有两个孩子,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就把大女儿送到了新加坡,然后新加坡接受一些西式的教育。马来西亚老师发现:孩子的成绩很好,但是,他就觉得说有很多地方让他觉得很不舒服,很别扭,就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孩子无理呀,或者说觉得孩子怎样怎样,总之呢,其实这就是她的大女儿所接受到的这种价值观,这种文化跟它固有的那些价值观发生了一些矛盾的地方。
于是,把自己的小儿子就留在了马来西亚,去上华文学校,他觉得,这才是一个其实是说他所认可的一种成长模式,还有孩子们所展现出来的这个状态,他认为这是他认可的。
其实就是这个价值观的是否合拍。所以我们就想说:如果你觉得说我要把我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我所认可的东西。那么显然这里就有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比如说,春节你就应该去怎样怎样啊?你到了什么时候就如何?如何那这些呢?其实,我们想要把这种价值观传递下去。
传统节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传统节日的一些庆祝活动,一些特定产物当中,也是有哪些精神内核在里边。最后我们再做一个总结。
老师们可以考虑一下就是说如果我在我的教学当中,我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入手?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想法。既然提到传统节日呢?我们就可以从回顾一下到底有哪些习俗?
春节
一旦讲到春节用到怪兽年。就是年兽的传说。那么我们就会考虑到说为什么我会讲这个传说呢?其实会发现当今时代还流传着的春节习俗能够对应起来。比如说,年兽怕声音所以我们就放鞭炮。但是,现在我们不放鞭炮了。可是喜欢那种热热闹闹的气氛。年兽怕饿,怕光,怕红色。于是,我们贴春联,贴福字,点灯笼等等。所有的这一切呢特别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有这样一个传说他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并且他从他的那个理解层次上能够理解到: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一些活动?然后,一旦提到节日习俗。
各位老师注意包括我对我的学生也讲我说一定要注意时空差异。为什么呢我们如果从中国内地来讲,地域非常宽广。南方北方有很大差别,东部西部有很大差别。那如果放眼全世界的范围更不一样了。
贴花活动就跟地域有关。有的地方可能就贴,有的地方可能就不贴,对吧?比如说,还有贴年画。贴年画,我想在我小的时候,老人还是很很在意这个东西。但是现在好像贴年画的这个习俗越来越少见了。包括中国本来有四大年画产地。现在看到一些报道就是说他们的产品可能都是进博物馆了。因为老百姓的生活当中贴一个年画这样的行为是越来越少见。
年画的变体形式。比方说年画变体就是挂历这样的形式。如果现在我们不挂了,变成一个台历带有中国风的,依然还在。其实,这也是对审美追求的一个延续。比如说:年夜饭至少在中国内地差别就非常大了。
曾经有个学生具备简单的中国文化知识,他也知道中国人过年吃饺子。包饺子是什么含义,饺子是如何,还了解的挺多。但是当他到中国留学以后,他发现问题了。中国人过年不吃饺子?
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一个结论呢?其实就是因为他所学的汉语教材,那里面提到的可能是一些,比如说北方更常见的习俗,对吧?但是呢他去留学的地方是去了广州。地道的广州人。他没有过年吃饺子的习俗。所以说他当时还觉得是我的书不对呢?还是怎样?所以,这就提示我们说一旦要提到一些节日习俗可能就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时空差异。有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一些改变;有没有因为是空间地域的不同有哪些变体的形式。
这是因为马来西亚华人是从福建广东的后代。那么在你的地方春节的习俗有哪些不一样?回顾一下这些习俗又是因何而来?因为我们是作为一名老师或甚至可能是作为语文老师,对于节日的认识要更为全面。
春节就通过一首诗,王安石的《元日》很好的把这样的一个春节时候的场景就描述出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曾经有一部动画片,就名字就叫元日写的,其实就是明朝时期,江浙一带过春节的习俗,用小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曾经就有学生用这样的一个视频来进行,春节习俗的这样一个讲解,介绍所以老师们感兴趣的话,其实这样的资源是非常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