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报道说共享雨伞纷纷融资了,不知道有什么好,围观一下准没错。我没使用过,因为没有碰到要使用的场景,如果特意去使用,就破坏了产品设计的初衷。那么,我会以YY的形式叨叨一下共享雨伞的场景。
两种情况下会使用伞:遮雨和遮阳
先说遮雨,有如下的场景
在家准备出门,已经下雨
这种情况应该不用思考,正常人都会带上伞再出门。无论大中小雨,先带上伞,能遮点就遮点。如果大雨,会带上长柄雨伞,以能最大面积遮挡雨水;而小雨中雨,则为了方便雨过天晴时携带,会带上三折伞。
在家准备出门,未下雨,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
1. 带上三折伞,以便不备之需
2. 不带伞,随遇而安(可能需要伞的场景A)
在路上突然下雨,小到中雨,没带伞
这时候有伞可以继续前行(可能需要伞的场景B)
在路上突然下雨,大到暴雨,没带伞
有伞也没用,始终变落汤鸡(勉强算入需要伞的场景C)
在办公室要外出,已经下雨
在公司借同事的伞外出
在办公室要外出,未下雨,看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
1. 借同事的伞,以便不备之需
2. 不带伞,随遇而安(可能需要伞的场景D)
以上,可能需要伞的场景,只有4个,再综合不同地区的降雨概率,没伞的情况出行概率更低。这个概率算我无能为力,气象局只提供年降雨量,并没有降雨天数的数据。
要如何才能把共享雨伞做得好用?比如我在路上,突然下雨,那么在临近的商店就能领取一把伞,随手可得,才能让我不需要关心是否带伞的问题。雨伞的需求,基本是突发性需求,只有在降雨这种特定并且突发的场景下,才展现出价值。但是,算上出行人次、突发场景数、突发场景用伞需求量,并不知道这个使用量和使用人数是否能撑起这个产品。
然后说遮阳
原则上可以等同于上面遮雨的情况,但是受众会更窄。一般只有在意被晒黑的女性才有更多的可能使用遮阳伞,而绝对有理由相信,在意被晒黑的女性在出门忘带伞的情况几乎为零。正常人包括男性,不太可能在大太阳底下持续逗留很久,那样会大量流失水分导致各种身体不适,而遮阳伞也只能缓解一部分的太阳直射的灼热感,还有从地面蒸发的热量是无法用遮阳伞解决问题的,俗称蒸笼。
盈利模式
应该是先铺开了再想,没有悬念。不外乎押金、租金、广告、增值服务、商城几种。只是看怎么能让用户更想使用,更愿意付费罢了,现在来说为时过早。
我所知道的场景并没有触发我使用共享雨伞的动机,所以,我说的可能都是错的~
如果有更多场景我没列出来,欢迎留言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