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冯格格阅读《和郝景芳喝茶》,讲的是一位雨果奖获得者的文学成长之路及观点分享。冯格格把读书当成是一种与文章主人公的对话,看看读完自己有什么收获:
1. 这世界到底有多大
文中介绍到:“她最喜欢的作家是福克纳和塞林格。然后她数了一大串她喜欢的作家的名字,马尔克斯,加缪,理查德·耶茨,保罗·奥斯特,科尔姆·托宾。。。。。。”我一点都不惊讶的发现,上述人名对我是个新事物,我一样都没读过。你读的书构成你生命的一部分,冯格格顿时又发现自己的人生多了一片空白。未来等待自己涉猎的领域太多。
2. 打持久战
文中郝景芳提到,文学要打长久战,坚持了8年,从最初无人问津,稿子拒接,一直到今天的雨果奖,一路并不平坦。大多数人习惯在别人的掌声与鼓励中坚持,但是提醒自己,更要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起飞。
3. 如何定义一个好的作品
文中,郝景芳分享:她觉得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说,先是人物的刻画是否饱满,人物是不是一个活生生真实可信的人,人物是否有它的复杂度,有没有ta特别的东西,而不只是一个平板的符号。人物是否放在一个特定的有深度的背景里。第二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人们的语言交流经常反映不出他们的内在思想和内心,但是小说要让人感受到。第三是小说的呈现方式,视角如何,节奏把握的好不好,展现的途径是否足够立体,而不只是平铺直叙。比如海明威,喜欢展现冰山一角,展示一个人的一面大家可以脑补他的全局。但是福克纳就会方方面面,写得特别丰满,特别细致。
引用这段,是为了提醒自己如何更加有条理有层次有深度去表达自己观点。同时,也可以作为自己写作的尺子。记住,在未形成自己观点前,不妨站在他人肩膀上,多借鉴别人观点,应用到自己实践中,然后逐步总结体验,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4.多沟通,做一个通透的人
文中写到: “她觉得自己曾经是一 个内心特别拧巴的人,遇到什么困难和纠结的地方也不愿意说出来,闷在心里,总想自己扛过去。她说这也是前几年自我反思发现的,觉得自己如果是更愿意敞开心扉,也许不要走那么多弯路,内心的焦虑也会减少很多。所以她希望女儿是一个比她自己更开朗的人。她很满意自己现在的状态,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内心机制理顺了,终于不再和自己内耗,而是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情。”
大多数80后的人都多少活得有些拧巴,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如何受欢迎。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更要表达自己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