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读书
三国风云与三十六计-混战计/假道伐虢

三国风云与三十六计-混战计/假道伐虢

作者: 石克 | 来源:发表于2019-03-30 06:14 被阅读4次

[原文]: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之势。困,有言不信。

[解析]:“假道伐虢”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灭虢。”《左传分国集注·晋灭虞虢》中也有同样记载: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两个近邻虞国和虢国。晋国早就想将它们全都吞并,但又害怕它们联合起来携手抵御外来入侵,所以晋国也就一直未敢付诸行动。后来,晋献公采纳了谋臣荀息的计策,先用屈地的宝马和垂棘的美玉来买通虞国公,使其允许晋国穿过虞国去攻打虢国。这样一来,晋国就轻而易举地攻占了虢国。然后,在回师的途中,利用虞国对晋国的信任,便顺势将虞国也一举消灭了。

此计一般是指先骗取处于中间地带敌人的信任,使其借“道”与我,在攻占了较远的敌国后,再回过头来顺势将中间的敌国也一并消灭。那“伐虢”为什么要“假道”呢?首先,可以克服我方在主观上的困难或障碍(如,地理上的、人力物力上的等等)。就那晋国来讲,他与虢国之间就是隔着虞国,如果虞国不借道给晋国,晋国就必须绕道去攻打虢国。这样一来,晋国不仅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攻击的效果也会因此而大大减弱。另外,在客观上我们还可以借此来离间敌人之间的联盟,使得他们各不相助,互不救危。试想,如果晋国不是先用小恩小惠来买通虞国,而是一上来就强行攻击,那么虞、虢两国肯定会联合抗晋,这势必会增加了晋国实现自己既定目标的难度。而“假道伐虢”就可以将敌人分而治之,先使虢国成为“无唇之齿”,灭虢之后又让虞国成为“无齿之唇”。这样既可以使灭虢变得更便捷,更富有成效,也可以将灭虞的计划暂时隐藏起来,使其毫无戒备,措手不及,使我们获得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最佳效果。

作为一种军事计策,此计往往不仅局限于“假道”。从广义上讲,只要是我方不具备的,而又恰恰是敌人所拥有的,同时又是我们达到预期目标所必须的,那么无论是兵马也好,刀箭也好,我们都应将其统统借来为我所用。当然,要借得不显山不露水,要善于伪装和隐蔽,不然就会落一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结局。

[三国计例]:

假取西川  周瑜来借荆州路

将计就计  孔明气煞大都督

在赤壁大战之后,孔明混水摸鱼占据了荆州,对此周瑜一直是耿耿于怀。在三番五次地索要不成之后,周瑜便想用计谋骗回荆州,于是他把鲁肃叫来吩咐道:“有劳鲁大人再去荆州一趟,去对刘备说:既然孙刘两家已经结为亲家,那就和一家人一样。如果你们不忍心去攻取刘氏宗亲刘璋的西川,那我东吴起兵去取。取得西川后,当作嫁妆送给你们,你们再把荆州还给我们。”鲁肃闻听大惑不解,问道:“西川如此遥远,取之并非易事,这样做行得通吗?”周瑜不禁大笑道:“子敬(鲁肃字子敬)是一个无用之人,你以为我真的去取西川给刘备吗?我只是以此为名借道荆州,使他们不做任何防备。并且,刘备肯定会出城劳军,那时乘势杀之,夺取荆州,以雪你我之恨也。”鲁肃听后大喜,急忙来到荆州将东吴的一番“好意”说与刘备和孔明,只听他说道:“吴侯(指孙权)甚是称赞皇叔盛德,于是便与众将商议,欲起兵替皇叔去攻取西川。取了西川来换荆州,以西川权当嫁资。等到我军兵马路过荆州时,还有劳皇叔接应些钱粮。”孔明听后,忙点头应道:“难得吴侯一片好心。”刘备也拱手对鲁肃表示感谢。孔明又许诺道:“如雄师道时,我们即当远接犒劳。”鲁肃听罢暗喜,遂即便告辞回吴。鲁肃走后,孔明对刘备说道:“此乃周瑜的‘假道灭虢’之计,虚名收川,实取荆州。等主公您出城劳军,他便乘势拿下,杀入城来,来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主公请放宽心,咱们来一个‘准备窝弓以擒猛虎,安排香饵以钓鳌鱼’。”随后叫过赵云,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番。

周瑜听了鲁肃的汇报后,果真以为孔明中了他的计谋,于是起兵五万奔荆州而来。行至夏口便见到刘备派来迎接吴军的糜竺,糜竺对周瑜说:“我家主公已在城外恭候多时,只等大军一到便与大都督把盏劳军。”可是等到了荆州城下,却一个人影也没看到,周瑜遂即勒马不前。就在此时,忽听一声梆响,城楼上的军兵全都立起了刀枪,旁边闪出一员大将,乃是常山赵子龙。只听赵云厉声喝道:“大都督休再向前,你的‘假道伐虢’之计早被我家军师识破,故派我在此迎接贵军。”周瑜一看计以败露,便回马便走,谁知关公、张飞、黄忠、魏延已从四面八方杀来,喊杀声震动百里,皆言要活捉周瑜。周瑜在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幸被部下拼死相救,这才得以逃生。

周瑜的这个“假道伐虢”之计之所以没有成功,就是因为他的用“借道”来“伐荆”的意图已被对方看的一清二楚。你想,你周瑜前番曾一而再再而三地索要荆州,这时,忽然又抛下近在咫尺的荆州,反而要越过千山万水去取西川,如此劳兵伤财的傻事,又怎能让孔明相信你是真心实意要干的呢?并且,又是一上来就言明要从荆州路过,还要刘备出城劳军,这正如孔明对此评价的那样:“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由此可见,不论应用什么计策都要注意选好对象,更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挑起事端  公孙韩馥两为敌

应邀而入  袁绍乘机来伐冀

话说袁绍在屯兵河内时,缺少粮草,难以为继。驻扎在冀州的韩馥则经常不断地派人给袁绍送来粮草以资军用。袁绍的谋士逢纪对袁绍说:“大丈夫纵横天下,何待别人送粮为食!冀州乃钱粮广盛之地,将军何不取之为己用?”袁绍无奈地说:“唉,只是苦于没有良策。”逢纪献计道:“可暗使人捎信给北平太守公孙瓒,让其进兵取冀州,就说我们可以配合夹攻,事成之后两家再平分冀州。韩馥是一个无勇无谋之人,公孙瓒发兵后他必然会请您去代掌州事。这样一来,冀州就唾手可得了。”袁绍于是依计而行,公孙瓒果然喜出望外,马上就起兵去攻打冀州。此时袁绍又派人去密报韩馥,韩馥急忙召集手下谋士商议对策,只听谋士荀湛说道:“公孙瓒长驱而来势不挡,更何况还有刘备等人相助。因此我们还是请袁绍来同治州事,袁将军智勇过人,手下也有许多名将,有他在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虽然,其他谋士都认为这样做无异于引狼入室,万不可取,但最终韩馥还是采纳了荀湛的建议,决定请袁绍来冀。就这样袁绍“应邀”而来,一到冀州便凶相毕露,尽夺韩馥之权,韩馥后悔莫及,只好投奔它处去了

公孙瓒听说袁绍占据了冀州,便派其弟前来与袁绍商议平分冀州。袁绍此时反脸不认人,不仅背弃前言,还派人杀死了公孙瓒的弟弟。随后,袁绍就领兵与公孙瓒会战在磐河两岸。最后,将公孙瓒打得一败涂地,多亏赵云、刘备等人相救,才得以逃出围歼。

袁绍在施用这个“假道伐虢”之计时,是以“公孙瓒攻冀,韩馥求援”为“所假之道”的。他先是以“配合夹攻”和“平分其地”为诱饵,唆使公孙瓒去攻打冀州,然后就能迫使韩馥请他去“同治州事”,这样他便乘机而入,轻而易举地占据了冀州。第一个敌人消灭后,袁绍便反过头来再战公孙瓒,使自己最终取得了一箭双雕的胜利。

引兄入室  刘璋意在解难

假道伐虢  刘备巧取西川

话说西川的刘璋因害怕汉中的张鲁来夺他的地盘,于是就派谋士张松前往曹营,欲请曹军入川作为援助。谁知曹操当时锋头正劲,目空一切,根本就不把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张松放在眼里。张松因不满曹操的傲慢无礼,只好转道来找刘备,刘备却给他以很高的礼遇。张松见刘备如此宽厚仁义,便鼓动刘备去攻取西川,不仅将西川的地图留给刘备,还毛遂自荐愿意作为内应。等张松回到西川后,便急不可待地对刘璋说:“曹操乃汉贼,欲篡天下,也早有取川之心,因此不能与他为友。而荆州的刘皇叔是您的同宗兄长,并且为人仁慈宽厚,有长者风范。赤壁之战后,就连曹操都闻之而胆裂,何况张鲁呢?所以,您最好派人去请刘皇叔进川,那样就足以抗拒曹操和张鲁了。”刘璋一听觉得有理,于是就派谋士法正去请刘备。

法正到荆州后,向刘备转达了刘璋的请求,刘备听后不禁喜出望外。这是因为,此时的刘备只占据着荆州周围几处小城池,其根基还十分不牢固。正如军师庞统所言:“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而西川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可是在此之前,刘备一直不愿意明目张胆地去攻打西川,担心因此而失信于天下。而现在,刘璋却“急人所急”,及时地为刘备送来了一个可以名正言顺进川的借口,更何况还有张松等人作内应,刘备那里还能不答应。于是,刘备亲领五万精兵,分前、后、中三军挺进西川。

刘璋接到刘备进川的消息后,便急忙一边派部将孟达率五千兵马前去迎接,一边命令沿途州郡,要好好接待,供足钱粮。就这样,刘备大军很快就到达了西川重镇益州。见到刘璋后,刘备并没有像庞统建议的那样乘机杀死刘璋,而是服从刘璋的安排去葭萌关驻守。并在那里广施仁政,渐得民心。后来,刘备因担心曹操或孙权攻打荆州,而请求刘璋“速发精兵三、四万,军粮十万斛”助他回荆州抵御来犯之敌。而刘璋却只拨“老弱兵四千,米一万斛”给刘备。这样一来,刘备终于有了理由攻打西川,遂即向刘璋发起猛攻。因为刘备已在川中,所以免去了许多行军破关的周折,很快就攻克了雒城和成都,最终完成了“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的既定方针。

西川虽然是一个“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但路途遥远险塞,行军十分艰难。再加上沿途的刘璋兵马的一一阻击,所以刘备要想直接了当地去攻取西川,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那样,刘备所面对的不仅是一个兵多粮足的刘璋,还要面对一个“无信无义”的骂名。然而,当刘备应刘璋之邀,以援助的借口进川时,情景就大不一样了。不仅有兵马护迎,还能得到沿途州郡的补给和招待。如果说刘备此行是“假道伐虢”,那么这个“道”借得可是够通畅,够安全的,这便是此计的好处所在。只不过刘备并不是假晋之道去伐虢之地,而是假蜀之道去伐蜀之地,而且还是大摇大摆地去攻,去抢,去占领。

[注释]:

1.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意为,处于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若遭到别国的胁迫时,我们应借机去救援它,并借此消灭他它,占有它。

2.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有言不信。”和《周易姚氏学·困》:“按,处困之时,不见信于人,故有言不信。”此处是“处于困境的人,难道还能不相信吗?”的意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国风云与三十六计-混战计/假道伐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cd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