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要有一点长处,就值得同他交往。而你所交往的人,或多或少都各有所长。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不同场合环境中,人们对他人的语言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在小场合和大场合,家庭场合与公众场合,人们对于批评性说法的承受能力有明显的差异。
正因为受特定人际关系和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只能在某些场合里说,换一个场合就不行。同样一句话,在这里说和在那里说也有不同的效果。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场合环境,才有利沟通。不顾及场合的心直口快是不值得提倡的。为了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对于心值口快者来说,起码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要在思想上强化场合意识
有些人在交际中对人说话直出直入,惹人生气,把事情力砸,完全是主观上缺乏场合意识的结果。
他们对人很诚实,遇到事时往往只从个人主观感觉出发,以为只要有话就应该说,心里有什么嘴上就说什么,不管什么场合环境就往外捅,结果有意无意地冒犯了人,自己还莫名其妙,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
有两个老工人平时爱开玩笑,几天没有见,一见面就说:“你还没有‘死’呀?”对方也不计较,回了一句:“我等着给你送花圈呢!”两个人哈哈一笑了事。后来甲因重病住进了医院,乙去医院看望,一见面想逗逗他,又说:“你还没有死呀?”这一次,甲的脸一下子就拉长了,生气地说:“滚,你滚!”把他赶了出去。
人家正在病中,心理压力很大。他在病房里对着忧心忡忡的病人说“死”,显然是没考虑场合,人家怎能不反感、恼火?其实,这位老工人说话也是好意,想让对方开开心,只可惜他缺乏场合意识,开玩笑弄错了地方,才闹出了不愉快。
这个事例说明,有些人说话所以惹恼人,并不是他们不会说话,而是场合观念淡薄,头脑中缺乏这根弦。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当务之急在于增强场合意识,懂得不同场合对说话内容和方式的特定限制和要求,时时不忘看场合说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