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期的收获之一。
比如,第一次看这个概念,是在几个月前,那时自己并未有所感觉,然后在这几个月里,自己将心理学考研的几本书看了个遍后,听老师讲了一遍,又听老师讲了一遍,目前正在做题,做题的过程中,持续的看书,发现,刚开始看书,能记得的太少了,只能有个普遍印象,当一遍一遍的不同重复中加深印象后,再看书,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不像第一次看那般晦涩,而且速度快了不少。并且,总体而言,这七本书,仿佛就是从七个角度,描述同一件事儿。
那时候看到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对我而言,就是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字面意思,没有掺杂任何个人经验的字面意思。
甚至第二次看也是一样的。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再一次看这个概念的时候,开始带入自身的经验了,看完后能清楚的分辨,自己此前属于经验思维,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啥叫理论思维。
啊,说来也是,一直顾着自说自话,忘记了解释什么叫做经验思维,什么叫做理论思维了。
经验思维是指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从自身或其他权威或个人总结的经验出发,去思考问题,如认为“果实是可食用的食物”“鸟是会飞的动物”,这些都属于经验思维。但容易因为知识经验的不足,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错误或曲解的结论。比如记忆这件事儿,每次看别人仿佛不费吹灰之力的记住了很多东西,然而自己却总是遗忘,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大脑”出了些问题。但其实就是我们的经验片面性导致了我们错误的结论罢了。
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还是举刚才遗忘的例子,当我们学习并了解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之后,会明白,原来遗忘才是正常的,当我们不科学的复习时,对记忆不进行深度加工时,遗忘速率是显而易见的,就不会自我怀疑,或变得焦虑,因为自己知道了这是正常的事儿,而自己要做的就是科学的安排自己的复习时间,并做到多重复,深度加工知识,促进记忆。这就是理论思维要做的另一件事儿了,就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嗯,是四件事。
描述,就是描述这是一个怎样的事儿,比如遗忘,就是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有困难时,就会发生遗忘,并且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这是艾宾浩斯等众多科学家研究的成果,那该怎么解决呢,就是预测和控制了,预测是从个体目前的行为,可以预测其结果,比如一个人不爱复习,也很少复述,那大概率他的记忆效果是不佳的,最高级的就是控制了,控制,是通过对遗忘规律的了解,让自己最大效率的调整记忆方式,复习计划,高效记忆。而不是自我怀疑,怎么又忘了,因为知道了,遗忘和保持是一体两面的矛盾,而遗忘是正常的,想要保持,我们就需要做很多的努力。
回想自己此前,没有理论思维,做事情想当然的拍脑袋,或者自己冥思苦想很久而不得其法,世界仿佛是随机而无规律的,但当建立了理论思维后,发现看似无序的背后,是有序,看似杂乱的背后是整齐,这就是科学的魅力吧,同时也对自己的决策更有了信心,比如一些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几天速成”“轻松搞定”不会再相信,真正的懂得,是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所谓的捷径,大概就是离成功最远的道路,可能有点反常识了。就像自己之前学英语,想学好英语,但又不愿意思考,甚至不知道要怎样学好英语,听之任之,别人说啥,自己也不看自身情况就生搬硬套,结果自然不佳,而又使自己对自己丧失了一部分的自信心,感到为何别人能做到,自己就是不行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己的自我效能感,甚至会变得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就这样了,不可能学好英语了,才是终极恐怖。然而现在看来发现,只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即使是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也不一定是世界的全貌,可能连一角都不算,别人的适用,是在别人的普遍情况下所特定的方法,比如其他人的英语基础很好,他自然会认为考好英语,提前做几套模拟题足矣,平日里加强单词的背诵,而一些人可能英语语法就不会,也像其一样,贸贸然开始做卷子,只会丧失信心,想,这么难啊,怎么办,我肯定过不了……
前段时间自己有些情绪失控,一谈恋爱仿佛就容易失去自我,感到自己仿佛满身问题,刚开始的想法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怎么会这样,但通过对自己的表现的分析,发现自己属于焦虑型依恋类型,而焦虑型原生情绪容易波动,当了解到一切都是正常的时候,突然信心又回来了,仿佛自己不是一个人,背后有着千千万万的焦虑型依恋的人,同时自己身后仿佛多了千千万万科学家成为幕僚,这些都是他们的理论成果啊,他们提出的适宜方法,当自己产生不安焦虑情绪时,就有可能适时的调节自己,比如将关注放到自己身上,多一些信任,只有认识了自己究竟是什么情况,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当然,前提是,毫无条件的接受自己,悦纳自己。当我爱自己更多时,发现,其实也没那么焦虑了。毕竟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焦虑型依恋的人儿都幸幸福福的在生活,为什么不能是自己呢,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呢?
而科学研究的初衷,也就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适应并改造这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