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立
1、当教育、指导、帮助都以“自立”为目标的时候,其入口在哪里呢?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上司要尊重部下。没有尊重,就无法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关系就不能顺畅交流。
2、大人们为了把孩子置于“未成年状态”之中,想方设法灌输自立如何危险以及其中的种种风险及可怕。一切都是为了支配孩子,不允许他们冒险,只让他们走无灾无难、不会受伤的路。尽可能将其放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其实,这样做并不完全是担心孩子,多半是为了自身的需要。
3、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这事你可以自己决定”。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行为等都得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帮助,比如在知识或经验方面,那就提供给孩子。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4、即使青春期的孩子也能够自立,但也有的人哪怕到了五六十岁依然无法自立。自立是精神问题,而不是经济、年龄问题。
关于快乐
5、我们随时都可以决定自我,可以选择新的自己。
6、阿德勒所说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句话背后也隐含着“一切快乐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此为“幸福”的定义之一。
关于爱
7、“被动坠入的爱”,只是想要获得、拥有、征服而已……本质上与物欲类同。阿德勒所说的爱完全不同于此。他一贯主张的是能动的爱的方法,也即“爱他人的方法”。
8、获得他人的爱很难。但是,“爱他人”更是难得多的课题。
9、爱是人生唯一的“两个人共同的课题”。爱的本质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为了获得幸福生活,就应该让“自我”消失。
10、童年时,孩子通过“脆弱”这一威力十足的武器支配大人们。长大后,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想让他人担心、束缚他人言行、支配他人。
11、作为孩子,会选择其生活方式:“我”正因为被父母爱着,所以才能活下去。作为性命攸关的生存策略,孩子们都会本能地选择“被爱的生活方式”。
12、“去爱的生活方式”便是下决心爱某个人,这时候,就要告别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自立。因为,我们通过爱他人才能渐渐成熟起来。
13、爱是自立,是成熟。所以,学会爱,要经过艰难的阶段。
14、只想“轻松”或者“快乐”地活着的人即使能够得到短暂的快乐,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15、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