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108794/39c9f4615201dc7f.jpg)
对于我来说,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稍纵即逝的感觉,是可遇不可求的。可本书带领我进入阿德勒的世界,在阿德勒看来,幸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主动去爱,并且这份爱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
我站在育儿的观点的解读是:
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指的是在育儿的过程中,太过在乎自己的感觉,认为孩子如果出色了,那么作为妈妈的我就成功了,成功地培养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对自己来说没有辜负妈妈这个角色,并且能够得到别人的赞美;
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害怕孩子受苦,拼命地为孩子创造各种优越的条件,孩子一不舒服,就拼命地想办法想替代孩子承担后果,就怕孩子走弯路、吃亏,巴不得孩子一生什么困苦都不要经历,永远处于幸福的状态中;
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变换人生的“主语”,从“我”变成“我们”。作为“教的一方”的父母要学会尊重“被教的一方”的孩子,所谓的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弗洛姆说:“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不要试图改变或操控孩子,而应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孩子。阿德勒说“怯懦会传染。勇气也会传染。”当然,“尊重”也会传染。当我们用尊重去对待孩子时,孩子同时也在学习“如何尊重”。
那么,面对有问题行为的孩子,我们也要认可和尊重吗?
面对有问题行为的孩子,我们不要追究其“原因”,而应关注其“目的”。不要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去指导,而是从“我们”一起来解决目前这个问题出发,与孩子们一起思考“以后怎么做”。父母往往容易对孩子过于干涉、过于保护,结果培养出“自己什么也决定不了的孩子”。
要让孩子们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告诉孩子TA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由我们来提供给他们。但也仅仅是提供给他们做参考,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于孩子自己。这才是对于孩子的认可和尊重。
也许,你还会质疑如果真正放手让孩子自己决定,会不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失败?
能否“信赖”他人与能否尊重他人紧密相关。教育的入口是尊重,而尊重就是信赖。不信赖孩子的父母会处处提醒孩子,即使他们的话有道理,孩子们也不愿意听,因为父母根本不关注息,也不信任自己,只是一味地说教。你会发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朋友的话比父母的话来得管用,就是因为我们只相信“信赖自己的人”的话,而不是靠“意见的对错”来判断对方。
尊重就是信赖孩子自己的决断,并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即使他们自己做出的决断以失败告终,孩子也学到了“自己的人生由自己选择”这个道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3108794/d7df3f3cb1eaa3d8.jpg)
尊重真实的个体,你做“你”自己就可以,通过尊重向孩子传达这个道理,借此孩子就会找回受挫的勇气,开始步入自立阶段。阿德勒的结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自立,作为父母要想很好地帮助孩子自立,必须懂得尊重,而且首先自己必须成为一个真正自立、充满勇气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