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的力量有多大呢?
参加日更的最初,我觉得不难。每天不过千字文,应该是不成问题。
然而,仅仅两天后,就觉到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隐如排山倒海的海啸来临般的压力袭来。
事实上,看似没有框架拘限的日更,如果没有目标,即使是碎碎念,也会觉得言屈词穷,也会产生不知该写些什么的惶恐。
反观那些已经耕耘在长短篇创作中的同学们,每天按照计划推进,并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一是完成日更作业简单,二是进步很大。
由此,一时冲动的轻浮很快沉静下来,于是,很快的,我也不再焦灼于每天日更的素材了。我知道自己的所缺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不足,还有充要条件的积累,包括时间的量。
这也使得后面的写作练习有了随心所欲的轻松。当然也逐渐试着针对性的自我训练了。虽自始至终鲜有佳作,却还是壮起了鼠胆试图迂回前进。暗自鼓劲儿,但愿通过“多读多写”格物致知,或许某一天借由量的积累引发质的飞跃,也未可知呢!
不过,可惜资质驽钝,总体收效甚微。然而总想着,毕竟经过了一次“类似特种兵的集训”,从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的角度看,这28天的日更也是在自己身上留下了印记:今后的写作,虽然没有了打卡的督促,却应该是不缺自我鞭策。
然而自学堂训练营结束,原本想着的“坚持”,实际上仅仅做到了日更,而并不能坚持每天千字更文。
为什么训练营时能完成?
不是因为当时学堂每天给了什么要求,必须要做;而是因为有团队,有对团队的承诺要打卡,要坚持。特别是团队中的大家,每天都在使劲往前冲,自己也着实不好意思拖大家的后腿,更不想成为逃兵。
加之,虽然学堂并不“勒令”,但大家每天一起说的、写的、交流的都是关于千字更文,反倒是成了“当时候的一个目标”,有了激励。
人是有惰性的生物,或我应当直接了当说“我实在是懒惰”,缺乏自我督促,总是需要鞭策着完成任务,而不能主动寻找目标,然后再竭力完成。
千字日更的那种压力其实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念想儿,接着转化成动力,而后执行力,看似骇人的洪流,实则却是真真裹挟人往前进。
离开那种环境,人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单打独斗,竟感觉有些凄慌。说实话,离开了学堂,不用再打卡,其实是这件事情上没了组织;内心深处是无处可去的流浪和无措。
雷锋说过:一滴水,只有融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实在是精辟。
【写在后面:其实,写作本就是一个人的独舞。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训练营教习了本事,而功夫想精进,还需独自磨炼。反思无论如何深刻,赶路才是正事儿,我还是赶着“牛车”快点儿开路要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