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对夫妻的对话
妻子说:“这几天没睡好。”
丈夫:“这几天天热,人就是容易早醒。”
妻子:“我有点担心女儿上托儿所能不能适应。”
丈夫:“小孩子嘛,可不都这样。过一段就好了。”
妻子就沉默了。
在这段对话里,妻子一直在跟丈夫说,她觉得生活的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而丈夫却一直在强调“一切正常”。
丈夫听到妻子的话了吗?并没有。他只是用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妻子说的话。
我们常常和朋友聊天,很多时候听懂了别人在说什么,后来我发现,其实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东西套用别人的经验。
所以他到底在说什么?如何倾听呢?
学~
倾听:答案在别人心里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
~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就会有很多的问题。他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自己的心里,而在别人心里,所以他才会提问
~不好的倾听者,他的心里没有问题,只有答案。因为他一早就知道了别人要说什么。他听到别人说的,永远都是他自己心里想的那些东西,不断重复不断重复。
用倾听为始,让我们来看一下思维的发展。
思维发展的三重境界
佛教禅宗有一种说法,用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重新回归简单的过程。
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以这种螺旋深入的形式发展,那他的思维,就是一种有弹性的思维。
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找出它不够完善的部分,是很容易的。可是要听到它对的地方,却并不容易。你要先接受他所说的都是错的,才能听到他说的对的地方在哪里。
如果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那么局部之外的是什么呢?
如果套用三重境界来看:
第一重境界,就是把知识当做绝对的真理来学习;
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它是有错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不接受它;
第三重境界,就是重新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对你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能认识到你所了解的,永远都只是局部的知识,这非常重要。
局部以外的部分,那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呢?这就为进一步的探索留下了空间,而这个探索的空间,其实也是你思维发展的空间,也是自我发展的空间。
思维的弹性其实就是承认我们自己的限度,并继续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心理学大师米纽庆说,确定是改变的大敌。而有弹性的思维,总是会有不确定的部分,这也为改变留下了空间。
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
一种适应方式,叫同化,简单说,就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修改,以符合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
另一种适应方式,叫顺应。我们不改变这些新事物,而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这些新事物。
局部的知识、流淌的知识、不确定的知识,会不断让新的东西进来。这会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
有弹性的思维,会不断迎接这种不确定性,让它来改变我们自己。这样,思维发展才会快,你才会不断发现你原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思维是怎么进化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承认我们了解的只是局部的知识,并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以上来自陈海贤老师:自我发展心理学21讲 思维是如何进化的
案例~
既知道知识有局限,也知道它对你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案例: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觉得自己敏感,也不怀疑。看山是山的过程)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某些认识到自己其实不敏感,也不这样形容自己,看山不是山的过程)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承认自己的敏感,并且用它做更多的事情,积极看待,看山还是山的过程)
不仅仅是知识,任何事物都是有局限的,只是看自己如何去看待和使用。
思~
任何知识都是有边界的,边界之内用好它,边界之外挖掘它。
所有的知识都是有局限的,我们既要去吸收它,也要去发现它的边界,给自己的发展留下更多的空间。
以下为课程中精彩评论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29335/a27e6b4703a25cd5.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29335/facbdf52efcf2f53.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29335/a85eb0e46bab1856.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29335/d8feca9b8c96fda8.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29335/93e61d6bcdd7a6f1.png)
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思维方式,而不是仅仅是知识。
知识就像人一样,我们要接纳有缺陷的知识,就像接纳有缺陷的自己一样,这样我们才能靠近它,理解它好的部分在哪里。
渡己:保持正念,寻找心流Day 39---贤莉 2018年12月10日周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