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粤港澳青年作家创作学会古眼的文字世界随笔散文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十三)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十三)

作者: 古眼 | 来源:发表于2018-12-11 07:17 被阅读45次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十三)

之十三


估倒

四川话里的这个词,很容易被写作普通话里的“鼓捣”,音相近,义不同。鼓捣,指的是长时间的反复拨弄,有时含有“折腾”之意。而方言词“估倒”呢,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强加于人。

“这个事情,你必须得这样做!”

“必须?未必然你把我估倒了吗?”

我以为写作“估倒”,是符合语境的。强加的一方肯定还是预先掂量“估计”了一番的,只是没料到被强加的一方反应如此激烈。看来,谁个都会“估”,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会“估”得“倒”。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这个世道总有人喜欢强加于人的,尤其是那些手握权柄之人。没“估倒”,接下来就霸王硬上弓了。


老汉

外地人一定会以为巴蜀“老汉”这个词,指的是一个老年汉子,错也错也。当你听见一个背着小书包去上学的小屁孩,向拉着他小手的三十岁左右的年青男子喊“老汉”的时候,就明白了。这叫人未老,辈分老矣。

所以,见某个小伙子喜诞贵子或者喜获千金,巴蜀人都会这样子祝贺道:“恭喜恭喜,当老汉了,升级了哟!”把当老汉比作仕途升级,这个等级森严的比喻源远流长。夫子不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么。


砂罐

这个“砂罐”既是指用来炖汤煨饭的厨房器具,更是有它的比喻意义在的。前者器具,土陶制品,质地粗朴,价格低廉,小老百姓家庭之必备。但我这儿要说的自然是后者。大家猜一猜,巴蜀人用它来比喻什么。 比喻什么?比喻肩膀上的那个家伙——脑壳。二者形状的相似度倒是很高,甚至连经常被揪的耳朵都是一边一个。

但硬度相差很远,脑壳被敲一闷棒,可能患上脑震荡,不至于一定破碎吧,即使受了点伤,还能够治疗修复,而如果砂罐挨一闷棒的话,那早就魂飞魄散,碎了一地喽。 然而,有趣的是,也许正因为这硬度的天壤之别,才产生了这一个比喻呢。

此话怎讲?比如警察威胁兼教育不法之徒,说:“如果我再看见你偷拿别人的东西,就立马敲了你的砂罐!”小民百姓再坚固的脑壳,哪怕是花岗石做的,在警察眼里也形同轻轻一敲就粉碎的砂罐嘛。强权之强,强过世间所有的脑壳。

不过,如今的“砂罐”们,除了偶尔被拿几个来轻轻一敲,起震慑作用之外,更多的时候,是拿来煨人家精心配制的“鸡汤”了。受“鸡汤”润泽的“砂罐”们,满面油光,散发出一股浓郁浮华的鸡精味。


骚棒

“骚棒”与前文说到的“天棒”,属于同一序列的棒字号,不过内涵不一而已。天棒是奉天承棒,横空出世,黑社会里的当然老大。而骚棒却局限于男女关系的范围内,贪恋情欲,追腥逐臭,大多不用黑社会的手段,但也不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正统招术。

如果按现今人们的审美趣味来讲,巴蜀之骚棒,其实就是犯桃花运的,喜新厌旧的,女人缘非常好的青壮年男子。中原主流意识说这种男子是“情种”,就像民国时期色艺双全的那个胡兰成,即使身披汉奸皮皮亡命天涯,也不忘一路沾花惹草、播种耕耘。

巴蜀人对这种“情种”,虽然不免暗生嫉羡之欣喜,但公开表白出来的,却又是含血喷天,极其不齿,厌恶之极。这是为何?农业社会男耕女织,婚姻家庭需要超级稳定,有这种骚棒存在,每个家庭的男人都提心吊胆啊,一不留神就被罩上绿帽了。

与“骚棒”相对应的应该是“花痴”,一对怪可怜见的活宝。可据我观察,骚棒追求的一定不是花痴,而花痴感兴趣的也一定不是骚棒。只能说,老天赋予他们的,各有各的任务啊。


窑裤

大家都知道司马相如勾搭卓文君的故事吧,司马的一曲《凤求凰》,就引得孀居在家的文君春心荡漾,不能自已。想当年,他们私奔之后,钱财花光了,为了生存,也为了羞辱富甲一方的老爷子,就开了苍蝇馆子,文君压酒劝客尝,司马呢,穿上“犊鼻裈”,一代文豪亲自当起店小二来。

犊鼻裈是个什么玩意儿?就是一种没有裆的三角内裤。犊鼻,虽是性感无敌,形象得很,却不通俗。

而“窑裤”就通俗得多,而且极富诗意。也是内裤,形状像熊熊火焰升起、烧砖瓦的土窑子,因此,也被称作“火把窑裤”。只是,这儿不烧砖瓦,燃烧的是生命之火。


哦豁

这是一个感叹词,常常见用于灾难现场。见别人家的漂亮房子被熊熊大火吞没了,见路人的一篮子鸡蛋掉落,蛋黄蛋清洒了一地,见钓起来的鱼儿拼命挣脱而去,这就忍不住“哦豁”一声。

有时候是怜惜同情,有时候是幸灾乐祸,到底会是哪一种情感?与房子无关,与鸡蛋无关,与鱼儿无关,与哦豁者和当事人的亲疏关系有关。


媒子

巴蜀叫“媒子”,北方叫“托儿”。

记得小时候没有打火机,连火柴都得凭票购买,仅有的一点火柴,谁家都舍不得用,所以抽旱烟的外公就只得用火镰、火石、火媒子来点烟。那火媒子是用来引火、帮助点燃旱烟的一个中介物。同理可证,这“媒子”也是这么一个中介物,从词源上讲,它源于做媒的媒公媒婆哩。

但”媒子“可不能像媒婆那样光明正大,在甲方乙方之间自由来去,传输信息成人之美,因为媒子受雇于卖方,利用信息不对称引诱买方上当,大多含有欺诈不法行为。与跑江湖的骗子狼狈为奸,可谓一丘之貉。

媒子发展到今天,当然早已登堂入室、升级换代了。会场里预先安排的鼓掌引导者,演出现场预先埋伏的献花喝彩者,商家组办的促销活动里,预先投放的自家抢购者,网络上绞杀异议、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的五毛、水军,无一不是媒子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媒子满天飞,托儿遍地走,除却瞒和骗,真相如野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mud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