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被标题吸引进来的,很抱歉,我承认我是标题党了。
我们村不大,400多人口,但在我从小的印象中,我们村就不够团结,自私自利的情况十分严重,很难办大事,比如修路、建文化广场等。
我知道的很多周围邻村都是很团结的,村建设搞得红红火火,甚至打架都是全村青壮年一起上的。
这些印象从小植根在我的脑海里,从未发生过什么改变。
上周,受邀加入了我们村的微信群,我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个群的存在。
加群的缘由是重阳节,据说是从去年开始,我们村搞了一个重阳节敬老活动的村宴,邀请全村的出嫁女回娘家、全村在外务工的男女老少,一起在重阳节这天,回去参加敬老联欢村宴活动。
所以,去年算第一届,今年是第二届了。据说去年办得很仓促,不知道是谁在重阳节前几天发起的,号召大家捐款,用于村宴开支,今年还增加了项目,给村里的老人派红包。吸取了去年的经验,今年在重阳节前两个星期,就开始宣传和集资了。我在农村老家的大伯母,通过微信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我妈,我妈转告了我,于是我辗转打听后,被邀请加入了村的微信群。
不得不服微信的厉害,连偏僻的农村里,老一辈中,不会用手机的人,都已经用上了微信。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这句微信的Slogan不是吹的,它真的实现了。得益于微信,使得以前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开始变得可能,比如农村的集体沟通。在以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村要集体开会沟通什么事情,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村群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话95%以上是语音,基本没有文字,这让我非常不习惯。在工作时间,很多时候我是不方便听语音的;再者,听语音是一件很浪费时间的事情,要传达同样的内容,如果是文字,我可能3秒就看完并且理解了,但是听语音,很可能需要10秒或者更长的时间;尴尬的是,聊天的语音,用的都是方言,我无法长按转文字;最后就是信息量巨大,从早到晚都有人在发言。
因此,我基本不知道群里的人都沟通了什么。所幸还有一个东西,在群里是只能发文本,不会发语音的,就是捐款榜单。每多一个人捐款,就会在群里发捐款榜单接龙。截止我发文章的时候,捐款总额已经超过5.1万元。
这是一个不得了的数字。为了方便说明这个数字有多了不起,我需要给一个参照。
粤西的朋友,都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年例(没听说过的,可以搜索一下)。年例在我们粤西是一个堪比除夕、清明节的重要节日。每年春节,在年初五之前,我们村都会有一个收年例钱的事情。收年例钱的工作是轮流的,每年三户人家负责,每户派一位代表,组成3人小组,挨家挨户去上门收这个钱。年例钱收多少,是庙里开会决定的,按人口算,每口人多少钱,每户有几口人,就收多少。这是全村唯一一个收钱,没有人会不交或者拖延的事情,都是非常主动积极的,因为只有交了年例钱,登记了名字的,才会写入年例榜。年例榜是在年例当天,在菩萨面前,由道士挨个名字念一遍的,每家每户还会派人去核验年例榜上,自己家人的名字有没有被写错,写错了是一定要纠正的。没人敢糊弄菩萨,所以年例钱是如此之重要。
这么重要的年例钱是多少呢,每年大概都是30元左右一口人,略有浮动,但相差不会很大,随着物价上涨会缓慢上升。所以,如此重要的年例钱,每年全村人一个不落地收上来,总共才是不到1.5万元。可能还有个别的家庭嫌收款多的,会随口抱怨几句,可也不会不交,因为不交,名字就不能上年例榜,也没得谈价,因为一视同仁,每个人都是交这么多。
描述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理解,这个重阳节的捐款总额,是多么了不起了。因为捐款完全是自愿的,没有任何要求和限制,但从结果来看,捐款数额最低都有100元,最多的有3800元。
我细细读了一遍捐款榜单,虽然很多名字都不太熟悉,但基本可以确定是年轻一代人无疑了,因为老一辈人的名字,我小时候基本都认识。其中有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细节就是,那些曾经被认为是不当家的妇道人家、泼出去的水,出嫁女们,捐款数额并不比她们的兄弟少。
捐款过程中,我偶尔几次听群里聊天和看一些图片信息,得知大概是在讨论修路和改变村容村貌的事情,说到一些脏乱差问题,大家都一致认同,呼吁改善环境的心情都很强烈。从中可以得到一个基本信息:年轻一代人变了。变得开放、积极、文明。
记得以前,时常可以看到村里邻居们,因为一点土地的问题、牲畜的问题、甚至蔬菜水果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互不相让,恶言相向,严重的时候还会动手流血。
我们暂且不去评判祖辈父辈们的是非,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年代,不理解很多恩怨的根源,就无法给出客观的评价。立足当下,我是看到了希望的,很多祖辈父辈们看得很重要的事情,或是为了利益,或是为了一口气,寸步不让。现在,祖辈父辈们已渐渐老去,新的一代人渐渐成家立业,成为新一代当家人,这批人的受教育程度、见识格局、追求进步的意愿,都使得很多前辈们难以解决的问题,重新焕发出新的希望。
同样的地方,同样的节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事情就有了不一样的可能性,所以,终究还是因为人。
预祝乡亲们重阳节快乐,也祝安康。





PS:文字海报不知道是谁拟的稿,发到群里,有年轻人提过建议,说部分词句有错别字或者不通畅,并给出修改意见,得到了群里一些人的赞同,但在后续的打印中不知道为何没有纠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