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人有多重视名实——浅谈“名”与“实”

古人有多重视名实——浅谈“名”与“实”

作者: 心之愚人 | 来源:发表于2022-08-02 10:38 被阅读0次

    说起名与实,今天我们依然能够脱口而出,名正言顺,名副其实,有名无实,名存实亡,实至名归……

    不论是诸子百家,还是凡夫俗子,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孜孜不倦的履行着名与实的实践和理论。

    就连小人也有“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一说,做了坏事还要为自己洗清,标榜自己道德高尚,清正廉洁。总觉得自己的实必须要有名来相对应,于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立牌坊。

    历代帝王当了皇帝,为了显得自己名正言顺,也方便统治天下,都要认一个祖先,认为自己是某某人的后代。唐高祖李渊因为抢夺了舅舅隋炀帝的江山,强行认了道家创始人的祖先李耳(老子)为自己的祖先。后来赵家当了皇帝,认来认去,认了财神赵公明当祖宗。朱元璋乞丐,和尚出身,其祖上更是穷得啥也没有,他登基时,要不是朱熹离他年代不远,早把自己立为其后代。

    当然这种事情历史上并不少见。孔子《论语·子路》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不管是认其祖宗,抑或替天行道,除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信服力之外,都是为了证明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

    正名之说始倡自孔子,而后各学者无不以命名作为第一要义。其中在各个著作中对名与实的重视都有所体现。

    《左氏传》“名以制义”,《吕氏春秋·审应》篇“以其出,为之入;以其言,为之名。取其实,以责其名。”《易·系辞传》“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申子》“圣人贵名之正也,以其名听之,以其名视之,以其名命之。”“名自正也,事自定也,是以有道者自名而正之,随事而定之也。”“圣人贵名之正也,以其名听之,以其名视之,以其名命之。”贾子《新书》“令名自宣,命物自定,如鉴之应,如衡之称。”《管子·心术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尸子·分篇》“执一以静,令名自正,令事自定。”《管子·九守·督名》“修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

    诸家学说中都强调以名命物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当时正名之学其在学术上之地位极为重要。

    《管子·白心》“知其象则索其形,缘其理则知其情,索其端则知其名。”《邓析子》“见其象,致其形。循其理,正其名。得其端,知其情。若此,何往不复,何事不成?”徐幹《中论·窍辩》“其称也无其名,其理也不独显。”《墨子·小取》篇“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以上则强调名实与情之间的关系,只有名实相符,才能得其情,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

    不管是正名之说,还是得情之说,都深刻体现了古人以名命物,循名而为,名实相生的思想。

    因为只有名当,才能生实,实立则自生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后来发展出的“别墨”之辩学,惠施、公孙龙辈之名学,庄周之无名论等无不体现了这一思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人有多重视名实——浅谈“名”与“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xl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