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多年,听过许多同事对我这样评价:你上课挺好,重难点也把握的很好,就是声音有些平淡。这是这样吗?从学校离开后,我就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
这段时间的经历,更给了我深刻真实的教学体验。回想起那一节节课,似乎真是如此。可是结果为什么不好呢?感觉就像有些优秀电影一样,有种叫好不叫座的哭笑不得。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很多时候都会有种曲高和寡的无奈感?有时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懵懂的眼睛,我感觉就像面对一片昏暗的宇宙!
之前记得一位校长说过,在他入教之初,一到上课就害怕,有时腿都哆嗦。后来我发现:站在讲台上,面对那些懵懂而真诚的孩子,有时真有种压力山大的恐惧感。
文逸林1、回顾上课这件事
工作多年以来,一步一步的摸索总结教学,时常走走停停。想起一些郁闷无语的时刻,渐渐发现每次的摸索都是对教学教育的一种悟道。
“你们看去括号,就是这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讲解新的知识,总要严谨认真,重点反复强调,上到整式加减去括号时,我演练完毕,再回头梳理过程,重点强调关键内容。
“变号!”
“把倍数乘进去!”
“括号前面是+号还是-号!”
听到我的问题,一些孩子看了看黑板上的演练,思考了片刻,纷纷回答道。
“很不错。不过我觉得雨洁同学回答的更好!去括号是不是分括号前为+还是为-两种情况?先不考虑括号前有倍数的情况,大家总结一下,括号前是+号,怎么办?去括号时,要干嘛?”听着同学回答之后,渐渐等着我的评价总结,我立即引导他们说道,并且开始板书起来。
“括号内的各项都不要变号!”
“那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呢,去括号时,怎么办?”
“要变号!”
“对,这时括号内各项均要变号。知道均要变号什么意思吗?你们看看这题的过程,明白什么意思吗?”
“每一项都要变号!”
“对,每一项都要变号!再看看,想想,揣摩揣摩,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
讲完这个重要过程,我渐渐停了下来,留下一两分钟等孩子们自己去推敲理解。毕竟新课,不能上太快,他们学习也需要这个过程。
“弄懂了吗?”
“嗯,懂了!”
“那我们看一下后面例题!你先看看,可以拿笔做一下!”看着他们似乎真的懂了,我接着开始下面的内容,讲解例题。
“做了吧?感觉怎么样?”等了一两分钟后,我试着问道。
“……”这时有些孩子开始摇头了,有些孩子还在对照呵书上的步骤,有的这在思考。
“来,我们一起做一下吧!拿到题目后,我们先干嘛?对,审题。就是看死它!看看这题目有多少项,那些部分需要我们注意的,尤其是去括号需要我们注意的。”
之前发现孩子们做作业有些不看题目,有的抄题目竟会抄错,所以不得不把审题的细节再次的强调。分析清楚题目,就开始讲解做题了。
“解:原式=……,这些格式别忘了……看着这个去括号,先括号前是+还是-啊?对……是+号,所以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都不要变号,不变号就直接写出来就可以了。注意一下啊,写完自己多看两眼,有的学生,写着写着+号变成-号了,还有的指数忘写了,缺少项了,写一步看一步,多看一眼少出错,开始时,不要写太快。好了,这个没错吧,我们继续。咦,这个括号前是-号,怎么办?变号?怎么变的,看清楚了哦!这个没有符号的是+号,要变成-号,这个是-号要变成+号……好了,括号都去完了,下面开始合并同类项了。还记得步骤吧,先干嘛……”
“好了,这题目做完了,简单吧?我都会做,你们看看,你们会做吗?”
“呵呵呵,老师你当然会啦!”
“我会不如你们会啊!你们再看看,先看清题目,然后注意这个这个去括号的部分,最后去完括号,再合并同类项。这思路还理解吧!那你们再试试,好好体会体会!”想着孩子学习总要有个消化吸收的过程,于是我走下讲台,一个个的看去,时不时问一下他们有没有听懂。
“看着不少同学做的不错,都会做了吧?”
“会啦!”
“那就好,下面我就请你们做,我来看了。来,##同学,做一下书后练习这一小题,# #同学,来演练一下那一小题……其他同学在下面做做。”听着我的点名和布置,同学立即忙碌了起来。
文逸林当初上这节课时,看着学生确实大都能跟上课堂,学的还都挺不错的,我感觉这节课应该挺圆满了。
当时我想上公开课也差不多就是这样子吧:清晰讲解,认真垂范,反复强调,该讲到的东西我都讲到了。
可是之后收上来的课堂作业,却让我大吃一惊。作业总共布置了6小题,可是全班能做全对的都不超过一半。
这是怎么回事?每个孩子都在认真听课,看他们课堂上的练习,大都听懂了呀!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这样类似的情况,我之前也遇到过,只是这次的严重性让我很震惊。之后我了解一下,发现其他科老师也出现过这样的事,而且其他班也有这样的情况。
是他们听课不用心吗?还是不少孩子不懂装懂?这时不少老师和我一样,看到这样的结果都是倍受打击,感觉自己努力付出了那么多,没有得到对应的回报。
唉……这些孩子真的是不开窍吗?怎么可能呢?明明他们许多人都是课堂上会做的呀?带着满心的疑惑和问题,晚上我立即把学生叫来询问。
“苗苗,你今天的课听懂了吗?”
“嗯,不是太懂,忘了!”
“嗯?怎么会呢?之前课堂上看你做题,不还好吗?”
“是啊,上课照着老师的来,当然还好啦!”
“好吧,你看看你的作业,怎么会这样?”
“哦……不知道!”
这个谈话实在不能让我满意,当天下午才学过,晚上就忘了怎么可能呢?课上会做,课下就不会了,这是什么借口?
想了想还是学委心细,说问题能说到重点。我翻出她到作业看了看,心情有些沉重,她也错了不少,于是我把她叫了上来。
“欣月,这次作业怎么错这多啊?”
“嗯……课没太听懂!”
“怎么会呢?上课就看你点头最多了,再说就是一个去括号啊,有什么不懂吗?”
“就是去括号项太多了,又有+,-号,去括号还要变号,然后就晕了!”
“这样啊!真是上课没听太懂,还是课后没有先复习巩固一下,就做题了呀?”
“嗯,感觉上课也听懂了,可是之后自己一做题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哦,这样啊!那你再把上课讲的内容认真看看啊,最后例题再重新做做。上课你们跟着我的思路去做,感觉挺简单的,可是你们自己去做,就感觉不是那回事了,是不是?”
“嗯,是的。”
“你听我讲的,那是我的思路,不是你自己的,所以哪怕再简单的题,你都要自己亲自去做去尝试,也许会有许多次出错,可是做出来了就是你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的,好好去做,不要怕错。”
“嗯,谢谢老师!”
……
经过这次谈话,我才清楚的意识到,原来很多孩子都出现过这样的问题:他们课上能清楚的听懂老师的思路,可是这些毕竟不是他们自己的摸索发现,所以极容易遗忘,记不清楚。
对此校领导一直在和我们强调:教学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过程。一遍不懂就讲两遍,两遍不行就来三遍……重复多了,他们就懂了。
乍听起来似乎真的很有道理,可是一节课就是45分钟,一天也就两节数学课,时间和教学进度之间有时真的很矛盾,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吗?
想起以前一些老师常说的,对于学习能力不太好的孩子,有时就需要花时间和他磨,时刻盯着管着他学,有些成绩是磨出来的。
回想起离开前那个周五下午,我多花了一倍的时间来反复讲解那几个行程问题,直到讲到差不多每个孩子都懂。感觉重复讲解,确实有效果啊!
可是哪有那么多时间啊?学校教学生活每天都想打仗一样,许多事来不及去抓,一天一周就过去了。难道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吗?
文逸林2、重看成长的历程
从那以后,这个问题就成了我脑海挥之不去的困惑。我确定一定有些什么细节我没有注意到,一定有些新理念我没有想透彻,一定有办法可以使学生学的更好……
对呀,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的更好,老师教学不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吗?那只要能让学生学的更好,我想怎么去教,怎么去把课上好反而是次要的了。
可能一些老师很困惑:连课都上不好,学生能学好吗?毕竟学生学习最容易模仿学习的,就是带他们课的老师!
其实可以换个思路来想,真正决定我们课上的好与不好的是谁?是学生!如果学生都没有学好,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说自己课上的很好呢?
想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只是主导,是他们学习的领路人。这样一想,也许我们怎么教,关键还是取决于学生怎么去学啊!
好吧,那下面问题是学生是怎么去学的?我想在想这个问题之前,或许我们还有必要想一下学生为什么要去学啊?
这个问题……许多人也许都会觉得这个还用问吗?学生不学习干嘛?或者说学生成长学习就他们绕不开的主题,或者说学生当然是为了以后上好的高中考好的大学而好好学习……
相信这个问题会有很多很多的答案和解释,可是这些真的是孩子想的吗?不然为什么有些孩子打死不愿意上学,有些孩子会那么费心屡教不改?
就像你一遍遍和孩子说教:你不好好学习,以后考不了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怎么办?可是呢,很多时候换来的却是一幅与我无关的冷漠表情。
有些事他们没有经历过,所以多说了反而会被他们厌烦。你和一个都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考学都没概念的孩子说大道理,无异于和他不再同一时空谈话。
文逸林有人说:教育是为了唤醒孩子内在的成长需要。但是孩子们真正成长需要又是什么呢?当许多问题被一遍遍重新思考定义时,或许一切都不再那么简单了。
那孩子们从小到大最渴望的是什么?最喜欢的又是什么?想起这两个问题,似乎需要的答案和很多的无奈都呼之欲出:自由和玩。
虽然孩子的天性,好比需要修剪的花木,可是这也是最不能忽视的问题。我听过很多家长都说过,孩子天天就知道玩,学习一点都不上心。
有时回过头想想:玩,也许是孩子们摸索生活探索世界最好的方式。毕竟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来丈量探索这个世界,以后孩子也会这样。
有时在想一些简单的内容,为什么一遍遍的教,一遍遍的演练。算是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可是换来的依旧是一个似懂非懂的困惑表情,真的是孩子很笨吗?
可是看着那些孩子课后玩闹的机灵劲,感觉他们绝对不是一个个很不开窍的笨孩子。也许他们缺少的是怎么探索学习的方法吧?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需要,都有自己的试探认识生活的方式,都有很简单的渴望赞赏和鼓励的关爱的需要,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只是他们缺少什么呢?我觉得很多时候,是缺少一种持续的引导和指路吧!成长中,他们会渐渐熟悉生活做事的规则,渐渐认识自己也认识别人。
只是有些时候他们的尝试是不计后果的,他们的思维是不够周密的,他们的认知是肤浅有待深化的,他们的认知方式是不够完善的……
除了绝对禁止的红线,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和引导,也都是在帮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而最重要的还是他们自己的悟与做。
有时候就是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就是再担心不想放下,还是要放下。总有一些孤独的路,要他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走,失败是他们的,成功也是他们自己的,我们只能默默的守望支持。
在对孩子管教与放手之间,没有谁能真的把握住平衡,可是总还要试着去把握。有时鼓励欣赏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得不认真去做的事。
文逸林3、唤醒成长的需要
之前看书看到,一位数学老师从不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而且教学质量却很优秀。顿时我就惊呆了,数学没有课后作业,这简直不可思议的事情。
毕竟课堂时间太短了啊,他是怎么做到的?带着这问题,我认真读了起来。发现除了学生可能基础较好外,有些方法还真值得我去学习。
记得有句话这么说:一节课都在讲课的老师,一定是个偷懒的老师。仔细想了想,感觉真的有些汗颜。老师把课堂都抢光了,学生只好呆板的听了。
我也听过许多老师谈论过,大体意思都是课堂老师教是一回事,关键是要学生怎么去学。其实看书中,发现让学生主动去学,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发现去探索。
说多少教育是唤醒孩子成长的需要,都是废话。真正要做的是,先让学生主动去学才是第一步。有时候学习也不一定太局于课本,但总要带着问题出发。
其实对孩子还说,老师总是一个可亲可敬有时有可怕的权威。有时挑战一下权威,是一件特别刺激特有成就感的事情,所以可以让学生以学习来挑战老师。
“老师,你的那个结果写错了!”
“老师,你刚才读错了!”
“老师,你刚才说错啦!”
有时老师在处理一些细节时,一不小心就会出个别错误,而有些喜欢挑刺的孩子就特别热衷爆老师的错误,就像一些孩子喜欢接老师的话一样,那意思很明显,老师我很懂的。
想想以前总想着自己来驾驭课堂,好好提高自己的课堂把控能力,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听自己讲课。其实这样未必效果好,谁知道那些激灵的熊孩子,听课时又想着什么小九九的事呢。
教与学之间,老师总要学着让好好教是为了少教,少教是为了不教。这不是说是想偷懒,毕竟老师只是个引导者,而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学,知道怎么主动去学,知道怎么自觉主动的去学。
说到底,学习还是学生自己的事,不管怎么教,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感悟完成。这些就像要慢慢去培养班干部一样,虽然很难,但很值得去努力做。
有时什么事都管着,孩子们固然能做好;可是一旦不管,他们还会很快变成老样子。这样下去,谁都会很累,而孩子们也长不大。
就像说管是为不管一样,有时必须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能做的很好,至少能在老师的指点下会做的很好,然后他们才会真的做的很好。
文逸林4、教学是一种悟道
有时不去做过,不知道很多事原来有那么多门道和细节,就像课堂一样。每位老师都差不多是45分钟,可是教出来的结果却是天差地别。
课堂时间必须是有效率,这一点不是老师知道就好,而是能让学生明白才最好。说来课堂上要有效率,还必须老师教法得当,学生有志去学。
虽然反思中有些深深浅浅的感悟,但实际实施依旧要精心设计准备。记得看过一篇文章,一位老师经常看有位同行上课很好,就去取经问道。
那位同行问了他一句:一次课你准备多长时间?他说差不多4个小时,你呢?他的同行说:40个小时,我每天都在琢磨如何上好课。他顿时拜服。
看到这故事,我很有感触。真正的好课,大都是千百次摸索打磨出来的。在时间极有限的课堂里,想把每一个细节讲精彩,也许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头想想,教学中还是有许多地方做的不够太好。想起有些特级老师,一辈子都在追求要上一节精彩纷呈效果明显的好课,我想也许这也正是我要做的。
文逸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