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历史因果录》
![](https://img.haomeiwen.com/i28741801/a4bd7e6d66de5033.png)
庾衮,西晋名士。
晋武帝咸宁年间,瘟疫流行,庾衮的两个哥哥都染病而死,另一个哥哥庾毗也重病在身,父母兄弟都纷纷离家躲避瘟疫,只有庾衮坚持不离开。父母哥哥们强迫要求他离开,他却说:“我天生不怕病!”
于是庾衮执意留下来亲自照料重病的哥哥,又毫不顾忌地抚着去世哥哥的灵柩哭吊,就这样过了100多天!
等到瘟疫平息,家人们回来的时候,哥哥庾毗的病竟然好了,而且庾衮也安然无恙。
乡亲父老们都说:“这孩子真神奇!持守着别人无法持守的东西,做到了别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岁寒,方知松柏而后凋!”
父亲去世后,庾衮开始编竹筐养家糊口,母亲看他太劳累,就说:“我什么也不想吃。”庾衮说:“母亲您食不甘味,我又怎能心安?” 感动得母亲重新安心接受孝养。
遇见饥荒时,庾衮家煮的野菜羹里一粒米都没有,有人想分些饭食给他,他却每次都说吃过了。
麦熟的时候,拾麦穗的人很多,庾衮就带着儿子们退回去,等别人歇时再来。
拾麦穗时,他只向前,不拐弯也不捡左右两侧;和乡亲们一起进山采橡果时,先分为平坦和危险的地势,按长幼排序,把容易捡的地方让给别人,把困难的地方留给自己。
有一次,有人砍了他家墓地上的柏树,他不知道是谁干的,只好把大家召集起来,在墓地旁责备自己。
磕头哭泣着向先祖谢罪说:“是我德行不好,不能保护祖先的树,这是我的罪过!”父老乡亲们也都跟着流泪,从此再无人侵犯。
庾衮的哥哥留下一个孤女庾芳,出嫁时,庾衮准备好嫁妆,又做好簸箕和扫帚,召集诸子到堂前说:“庾芳,你从小丧父,舒适安逸,我不指责你。
但现在你要嫁人了,将要服侍公婆,洒扫庭内,这是做媳妇的职责,所以把这些送给你。不是因为簸箕和扫帚是好东西,而是希望你早晚恭谨温顺,即使休息时,也要勤勉。”
庾衮有四子,东晋王朝成立后,次子庾蔑出山,任侍中;孙子庾愿又任安成太守。
庾衮一生,不合礼法的话不说,不合道义的事不做;尊老爱幼,临丧必哀。
别人家的丧礼必定去帮助;辛苦劳累的事一定自己带头做,安逸的事却让给别人。
说出来的话一定做到,做的时候又十分稳妥……因此亲戚们都很敬仰他,整个宗族乡党无不称赞仰慕,甚至为其立碑传扬。
顺便说一句。
庾衮一生避居山野,但他的身上,几乎完整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最美好的价值观,孝悌礼让,仁义忠信,躬行自责,教子有道,教女有方……
从整个宗族和社会对他的敬仰和立碑感怀可以看出,这种美好的价值观,从来不以权势、身份、地位、财富来衡量,也不会因为他没有建功立业而被遗忘。
这本身,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历史不会记录风光,只会记住那些美好的德操。
历史也从来不以成功或失败来衡量,即便是一生默默无闻,即使是生活艰辛,但后世千千万万的人,依然会记得,去传承昔日的精神之光。
(史料选自《晋书·孝友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