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翻译一本书,公众号“追随己心”将带领大家一起翻译《Beyond Feeling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将学习了多年的英语真正用起来,体会原版书籍和英文的美。
1
在阅读原版英文书籍《Beyondfeelings》的过程中,更新了一个本来应该很简单的认识:学英语的最好方法,不是学,而是用。幸好看的第一本英文原版书就是这么牛逼哄哄--内容好到爆;所以为了抛开某些急功近利又文理不通的中文翻译书,为了彻底看懂书中表达的思想内容,阅读的过程中碰到一个生单词就消灭掉一个,碰到不懂的语法就再去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很自然,一点也不反人性。于是乎英语真正变成一个工具,通过这样一个工具去获取那些有价值的信息,而对那些单词和语法的学习,就在我想要搞懂这本书的内容的强烈愿望中,而变得一点也不无聊、一点也不无趣。
2
李笑来老师曾经举过这样一个开车的例子:
开车,还真的是个特别好的例子。
你看看身边的每个人,是不是也包括你,学开车的时候,是不是还没怎么着呢就上路了?你学成高手了吗?没有啊?!交规研究透了吗?也没有啊,考个交规,满分的人很少吧?可为啥明明是半个马路杀手却一定要自认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平以上,大言不惭地就上路了呢?
你为什么不这么想想用外语这事儿呢?你把"用"字换成"开",把"外语"换乘"车",不就是用另外一个工具上路吗?用外语能跑得更远,看得更多,放眼望过去,已经是大洋另外一段。驾驶里的什么加速啊,什么推背感啊,什么扭矩啊之类的东西给你带来的快感,哪儿有外语能给你带来的快感那么多啊!
在开车这件事情上,拿自己举个例子:我不会因为享受开车技艺的驾轻就熟,就一个下午围着松雅湖(地名)不停地兜圈,毕竟不是专业的赛车手更不是疯子。真正吸引人的是,车可以很便捷地让你去想去的地方,吸引你的是目的地,是便捷地到达目的地,开车这个技艺只是和车结合在一起的工具罢了。
3
类比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学习工具类软件photoshop的使用,就不需要老老实实地从书的第一页一直看到最后一页,熟练地记下来所有的按钮的功能之后,才打开软件使用,开始真正的处理图片工作。这种学究式的专业精神,在那些需要深厚积淀的领域也许是必要的;可对那些知识点之间是并联式的关系、关键路径(有前后顺序依赖的知识点构成的)比较短的技能类的学习,就需要直面应用,以简单的案例为起点,逐渐基于这个案例的真实使用场景,进行知识点的重难点突破和叠加。
英语只是一个工具并不是知识,我们感兴趣的不是这个工具本身,而是借由这个工具能够抵达的另外一个世界,那个世界里所有牛逼的思想、文化都是用英语单词记载的、所有漂亮智慧的嘴里喷出的声音都是英语发音;那为什么一定得万事俱备把所有的单词、语法和俗语典故彻底搞清楚后,才开始有点底气去用英语呢?退一步讲:人生从来没有所谓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们学习使用工具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模仿、试错和纠正,循环往复螺旋式前进的,可曾有谁十年磨一剑,从未试锋芒呢--这种所谓的延迟满足,太反人性了。游戏之所人会轻而易举的让人上瘾,除了它暂时让人逃避现实世界的无趣,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它给予人及时的反馈和强烈的控制感。
4
买椟还珠这个成语的百度词条是这样解释的: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买椟还珠是一个贬义词,与它相近的词语有: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舍本求末、取舍不当。好多人在英语这件事情上面其实就是有意无意的买椟还珠,一直在记单词学语法,一直专注于“学”这个盒子上面,却忘了“用”起来才是那颗最重要的珍珠,才是捅破了那层窗户纸—那漫天的繁星,那山那边的大海才是我们的征程。
5
就像我们会流利使用母语进行阅读、交流,以获取外界的信息,却也没必要、最终也不会变成语言学家;但是如果天天让你学习“先进性教育”,估计不疯掉也会希望自废武功,因为这些不携带信息和“营养”的东西,接触的越多只会荼毒、烧坏脑子;同理,当一个人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假使接触的语言素材如果都是一些不携带信息含量的东东,哪怕文章辞藻优美华丽、却始终言之无物,估计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苦哈哈的咬牙坚持外(未必会快乐的走到最后),也难有自然的驱动力引导自我完成接下来的学习。
以此类推,在互联网时代,学习语言的最好方法,便是找到那些难度适中、携带大量有价值信息的语言素材,然后不断地去用暂时掌握还不太利索的语言去阅读、理解和吸收,不断迭代、优化,直至这个语言工具内化成我们思维里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