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45岁。去世后,他的作品和才华开始被大家所认可和热衷,甚至至今都有“王小波热”,“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这句俗话也一直在广大人群中流传。
其中最炙手可热的作品《黄金时代》,一直为人们所谈论,包括其中大量的性描写,导致很多人在提到这本书时,想到的就是“生猛”一词。但他的主题其实永远带着对生活、环境的严肃思考,通篇都是黑色幽默式的风格。
“写出《黄金时代》之前,我从未觉得自己写得好。”这是王小波自己的评价。
这里我们不评价其作品的严肃性,而是绕道背后,谈谈他作为一个理科生,对自己写作本身的思考。每个伟大作家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写作理念,这位崇尚逻辑和科学的高材生,对于文学和艺术,又有着怎样的理解呢?
我们从他的作品和杂谈中得知,王小波很是欣赏的作家是卡尔维诺。
他对于小说文字的看法是,真正的小说家是通过写作这种体验来构造世界,简单来说,他认为作者写下某些东西时,不应该只是简简单单把想写的东西放在台面上,而应该沉浸下去,得抱着改变自我或者说改变世界的理念。相比于写自己、写人性,通过写自己、写人性来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是更胜一筹的。
“我有一种比较中庸的说法:写一部小说,或是作者操作了一些什么,或是作者自身被操作了一番;我赞成的是后一种。我以为像卡夫卡、卡尔维诺这样的作家,都是后一种。”
他强调艺术需要一种伟大的真诚,而他,努力地拥抱这种真诚。“不期望从中谋什么利益,只抱一种试验的态度。不计较环境利益,只看自己能写出什么东西来。”
有时,他在书信中谈到,觉得自己比之莎士比亚也就差了一点。这话听起来很惊人,但他最后也解释道,这一点,也难如登天。
另外很多人常常从其作品中看到有趣的一面,所以将其奉为人生导师。冯唐说,王小波作品的好处首先是有趣味——“小波的文字,仿佛钻石着光,春花带露,灿烂无比,蛊惑人心。“
他本人大概并不想当什么导师,只是尽力用幽默、趣味、特有的荒诞来书写生命个体,这与他本人的经历和思想有关。
王小波于1952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匹兹堡大学,幼时经历过文革时期,“大跃进”运动给他留下很大影响,大学期间学习数学、编程,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码农,也算得上真真切切的高材生。这样富有理科逻辑思维的他,直到后期才开始成为自由撰稿人。但自始至终,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周遭环境的独立思考,连同与周围平庸的一切相悖的趣味,也不能放弃。
“我从童年继承下来的东西只有一件,就是对平庸生活的狂怒,一种不甘没落的决心。”
“人活在世上需要什么呀?食物、空气、水和思想。人需要思想,如同需要空气和水一样。人没有能够沉醉自己最精深智力思想的对象怎么能成?没有了这个,人就要沉沦得和畜生一样了。
这是他在很多作品中多次提及的——真切的思考与不平庸的灵魂。孜孜不倦的思考方式使他异于常人,也塑造了作品中的独特性。这也是许多年过去之后,他的小说始终广为流传、引人深思的原因,杂谈类作品尤能引起青年人的精神共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