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wz,今天我想要为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特殊时期如何幸福生活》。
说到幸福,我猜很多人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这个词我们经常会听到甚至提到,陌生则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明确的说出究竟怎样才算是幸福。其实无论我们所处什么样的年龄段、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追求怎样的人生,说到底我们想要的无非就是幸福。
虽然想要幸福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感觉到自己很幸福的人却似乎并不多,就连我自己之前也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一是虽然我们都想要幸福,但是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却各不相同,甚至还存在很多的误解。二是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在本次分享的主题之前加上一个限定词——“特殊时期”。
快节奏的生活常常会让我们忘了自己究竟为何出发,以致于在紧张忙碌的状态下我们很难有机会去思考我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是距离我的目标更近了还是更远了?而也恰恰是这次疫情带给我们的“特殊福利”——居家隔离,使得我们终于可以暂时放缓脚步,开始聆听内心的声音。
虽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复工,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仍然待在家中,我想这次的特殊状况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次特别的经历,这样的春节年假也是我31年人生来第一次经历。
其实我是一个偏内向的人,平时也特别喜欢宅在家里,在最开始居家隔离的几天里,我特别兴奋,因为我终于可以有“正当理由”不出门了!每天在家就是吃着东西刷着剧,不用出门走亲戚,每天睡到自然醒,别提多开心了,可就这样美滋滋的过了几天之后,突然有一天一觉醒来我觉得人生好没意思呀!而就在这个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活动“重启2020计划”,里面的宣传语是这样说的:“如果无法重启2020,那就让我们重启自己,用每天一个小胜利,亲手再造一个我们想要看到的2020!”
看到这个信息的第一时间我就被吸引了,于是我果断的参加了,然后就在参加的第一天,我终于开始感觉到我是在生活而不再是混日子,就这样我坚持了一周,然后我发现我分好像真的重启了我的2020:规律的生活、做喜欢做的事、每天一个小确幸、在不断的尝试和挑战中收获了许久不曾有过的成就感。
而也恰恰是在这一周里,我的先生,一个从大年初二开始上班一直忙碌到正月十三才终于有三天假期的人,居然在休息的第一天上午就开始不断的跟我说“好无聊啊,好没意思呀”,而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晚上,即便我们尝试了很多种方法:玩游戏、下棋、聊天,甚至共同做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自制“情绪飞盘”,过程中他开始有了些许的不同,从起初的不感兴趣,到慢慢的参与,然后积极的想办法,最后到顺利完工,他的状态一点点回升,但是遗憾的是当制作好之后没多久他又再度回到了无聊的状态。也因为他的这个反应让我不禁想起之前没有被居家隔离的日子里其实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状况——平时很忙碌,总想着等我休息了我要怎样怎样,可是当真的休息的时候真的闲下来的时候,却想不起来要做什么。而且我想有类似状况的一定不只我们俩,尤其是习惯了忙碌的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体会到了这种无聊的感觉,所以我就想着做些什么。
恰好因为参加一个课程的学习,前期要求必须看一本叫《幸福的方法》的书,在研读的过程中我猛然发现原来自己对幸福竟然存在那么多的误解,原来自己很多自以为是在追求幸福的行为方式其实是在让自己远离幸福。
于是基于以上这两个原因,我便萌生了分享这样一个主题的想法,先是在我们学校的教师成长沙龙群里分享,然后想着或许可以换种方式让更多人的人听到于是便有了今天的分享。
这次分享一共三个内容,分别是:
一、幸福究竟是什么?
二、四种类型的人生
三、如何幸福生活?
在开始今天的内容了解幸福究竟是什么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此刻的你是否幸福?当你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内心浮现出的声音是什么:幸福?不幸福?还是说不清楚?然后你又会做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呢?谁说我幸福/不幸福的?······然后思绪就不知道去哪里了。你看,这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惯性,我们常常会不自觉的跟着问题走,却从未想过这个问题本身是否有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暗示着对幸福的两极看法: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在这种理解中,幸福成为一个终点,一旦达到,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就结束了,但实际上,这个终点并不存在,而对这个看法的执着只会导致不满和挫败感。事实上,无论我们所处什么样的状态,我们永远可以更幸福。
以为幸福是一个可以抵达的具体的终点正是我们绝大多数想要幸福但却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如愿的人所共有的对幸福的一个误解。《幸福的方法》的作者也是一样。
16岁那年他夺得了以色列全国壁球赛的冠军,为此他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艰苦训练,而在训练的过程中,因为对体能和健康的要求,他连汉堡都不敢多吃。但是他承诺自己,当拿到冠军后他要一次给自己买四个汉堡。然后,当终于他如愿的拿到冠军并且兑现自己的承诺时,他却惊讶的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喜悦和开心。在夺冠的狂喜过后,在结束了庆功会回到家中的当天夜里,他突然觉得很空虚,感到迷茫和恐惧,甚至流下了眼泪。冠军的目标并没有带给他如愿的幸福,而是一切归于平淡。他忽然感到迷惘和恐惧,他不知道在如此圆满的景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他还能到何处去寻找那持久的幸福。
这样类似的经历你是否也有过呢?其实我是有经历过的。
我记得从2011年上班起我就有一个念头——我想成为专职的心理老师,但是当时这个想法看起来特别的不切实际,可也正是这个目标使得我能够在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做跟专业相关的事情的情况下坚持学习和自我成长,然后到2014年9月我成了兼职的心理老师,在兼职的两年时间里我发现内在那个想要成为专职老师的想法愈发强烈,甚至到2016年9月到达了顶峰,一度还曾让我有了辞职的想法,当时我一直坚信“成为专职的心理老师我就快乐了、幸福了”,但是在经过自我调整以及多方尝试后我最终于2018年2月24日正式成为我校的专职心理老师,同时也是我们县城高中唯一的专职心理老师时,我发现那份激动和喜悦只停留了片刻,然后很快的就被迷茫和困惑所掩埋,我突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呢,我找不到方向了。这种状态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直到我回到自己想要成为专职心理老师的初心并重新规划我的人生方向、明确人生成长路线后我才重新恢复原有的生机。但也正是这件事让我知道我先前所认定的达成目标并不能真的带给我幸福。
作者也恰恰是在那段令他越来越沮丧的日子里开始强烈的意识到,即使他得到更高的目标,哪怕赢得世界冠军,似乎也不能为他带来持久的幸福,他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对幸福的认识,于是从那时候起,他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持久的幸福?
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并不是只有他是这样,他周围的大部分同学都生活的不开心,他们沮丧、压力重重。但是他们似乎并不在乎,只是在努力地追求好成绩、苦练成为出色的运动员,或是为了显赫的地位而奋斗,但是在追求和达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他们很少能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他甚至还发现似乎大家都认定了一点,那就是“要成功就必须要以经历痛苦作为代价。”但是他无法接受这种“令人沮丧的状况就是生活的必然”的说法,于是他提出了下面的问题:“我该如何同时获得成功和幸福?怎样平衡成就和幸福?”,并且渐渐明白,要想得到这些首先得理解幸福到底是什么。
幸福首先是我们生命的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共同的终极目标。虽然很多人表面上追求的东西不同,比如有人喜欢钱,有人喜欢地位,有人喜欢名望,有人想要健康,有人想要爱情······但是如果能够持续的询问,“获得这些又是为了什么呢?”到最后会发现其实都跟幸福有关。
其次,幸福还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这种解释绝不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时刻,而是人生的全过程。以工作为例,很多时候我们对工作的认可有时候比工作本身更重要,比如因为这次疫情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被隔离在家,但是还有一批人一直奋战在一线,比如医生、护士、交警、公职人员以及基层的干部等。
我记得当时我先生被领导一个电话召回去上班的时候,我其实特别崩溃,甚至还有点接受不了,但是他当时回复我的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我们是在保护你们呀”,我想这句话就是他对于这份工作赋予的意义,而那些愿意赶赴武汉的逆行者们我猜他们也一定认为他们的行为是有意义的,也恰恰是这份意义会让他们忘记恐惧和忙碌,甚至还会享受付出的这个过程。所以对于能够认同自己的工作同时甘愿付出的人来说,工作本身是快乐的,想到工作背后的意义又是幸福的。
此外,持续的幸福是为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不是拼命的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的游逛,而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与感受。有一部影片叫《和平战士》特别推荐大家看一看,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部分。
了解了幸福究竟是什么之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聊聊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所习惯的模式有哪些,是让我们离幸福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好了,在分享这个部分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个测试,这里有四种汉堡可供选择:
第一种:口味很差,但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
第二种:口味诱人,但是标准的垃圾食品
第三种:既不好吃也不健康
第四种:既好吃又健康
你会选择哪一种呢?很多人会说当然是第四种了!但事实上有很多人在生活中会选择前三种。
选择第一种的人是忙碌奔波型,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为未来而活。这种人会误以为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而且认定了只有实现目标才能幸福。甚至还会误把压力解除后的轻松感当做幸福,举个例子,就是当一件很巨大的一个事情、工作或者是一个任务结束之后,往往这件事情越难,当这件事情完结的时候,那个轻松的感觉就会越强,这就是成功后的轻松感,很多人都会误把它当做幸福,但事实上这并不是。而且这种误解会使得我们不自觉的让自己承受过多的压力,只为了那短暂的轻松。
我自己就曾亲身体验过。前面我说过了2016年9月我动了辞职的念头,但是并没有立刻执行,而是给自己了一年期限,让自己有机会把所有想要做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做的事情完成,于是2017年5月为了让自己不留遗憾,我鼓足勇气跟领导申请举办了我校首届心理健康宣传月的活动,活动共分六个部分,持续了一个多月,当时因为是第一次搞,经验不足,人手也不足,虽然每个活动结束后都会感觉轻松很多,但是整个过程自己其实压力很大,很多次都觉得要撑不下去了,可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内心就会出现一个声音:“坚持到闭幕就好了”,抱持着这样的想法终于迎来了闭幕式,当在闭幕式上听到校领导说出“圆满闭幕”这四个字的时候,我立刻开始腹痛,而且根本无法站立,之后我请假休息了几天,我记得第一天我一觉睡到了下午,醒来之后我感觉自己才终于活过来了,那是那一个多月来睡得最踏实也最沉的一次,但是我并没有感受到任何的幸福,因为这个过程我所承受的痛苦让我很排斥提及这次活动,这种状况持续了近一个月,当我不再强迫自己必须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我终于开始主动回看整理整个活动并且深入了做了一个总结,为它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而那一次的事件让我知道轻松并不等于幸福。
选择第二种的人是享乐主义型,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为现在而活,注重眼前的快乐,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他们会误把努力和痛苦、快感和幸福等同化。比如通宵刷剧的我,当时刷剧一时爽,但是之后呢,眼睛疼、脖子也疼,还会异常的疲惫甚至内分泌紊乱,这就是典型的只顾眼前不管以后。
再比如我曾经为了备课而占用了自己很多的午餐和休息时间,但是看到别人并没有像自己这般拼命却也过得很好时就会责怪自己“你究竟是图什么?”,然后我也尝试像我所羡慕的那些人一样,但是遗憾的是,在那个过程中我并没有感觉到幸福,反而是更大的痛苦,因为我完全感觉不到意义所在。而这也恰恰是享乐主义型的人所具有的另一个典型特点,那就是所从事的事情缺乏目的和挑战,常让人感觉到无意义。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心理学家邀请了一些大学生,到一个可以满足他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地方同时为他们支付高额的费用,唯一的要求就是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他们不可以做任何的事情,听起来是不是觉得不错,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四到八小时之后,这些人开始感到沮丧了,甚至到最后,还有一些人主动要求退出实验,并且选择了从事那些需要付出一些努力但是报酬没有这个多的一些事情。经由这个实验,人们发现行动、做事,反而会为我们赢得一些幸福的感觉。做过高峰体验和巅峰表现研究的人发现,“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的实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时候,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无所事事的在家什么也不干的时候。” 当然,享乐主义也并非一无是处,这个等到我们分享具体的方法的时候再跟大家细聊。
选择第三种的人是虚无主义型,这种人最典型的特点是沉浸在过去,既放弃了现在又放弃了未来。说到这里一定要跟大家提到的就是马丁·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当时他拿的狗做实验,实验共分三组,但是不同的是,一组在电击的同时旁边会有一个按钮,如果碰到电击就会自动停下来,另一组则是无论怎样挣扎都必须要经历电击,第三组是无须经历电击,之后将这三组的狗放出来,放到一个被栅栏围起来的区域,给它们电击,最后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狗很快的就跳过栅栏离开了,唯独那组每次都必须经历电击的狗一直安静的呆在那里接受着电击。
其实这种现象不只在动物身上存在,在人的身上也很普遍。如果在过往的经历中经过多次的尝试都未能如愿,人们就很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既不喜欢,又感觉无力,却还不愿意改变,因为觉得一切的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我自己就曾经亲身经历过。2019年我结婚了,那时我已经31岁了,而在此之前我在情感关系上可以说是备受挫折和打击,那个时候每当结束一段关系的时候我就会在心里强化“我不值得被爱”的信念,以至于到最后我已经认定了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不配拥有感情和婚姻,甚至我还绝望的想过这一生有可能我会孤独终老。而在那个时期,其实也有人给我介绍对象,但是自己却完全提不起兴趣,因为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了悲观的念头,完全看不到希望。
选择第四种的人是感悟幸福型,这种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还能通过努力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是真正生活幸福的人。不过这种人也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会心生怀疑“我是不是应该享受当下的快乐或者是未来的幸福呢?”尤其是在看到周围的人特别是重要他人可能还在经历痛苦的时候,这种顾虑更为明显,但其实真正要问自己的是“我如何能够享受当下的快乐及未来的幸福?”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资格幸福的。
当然在这里我们还需要了解的就是,如果我们企图永远幸福,那么只可能导致失败以及失望。因为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冲突和牺牲的时候,比如说因为要准备一个考试,我们必须要去学习,比如为了要买房子,我们必须要攒钱,或者说为了实现一个目标,我们必须要超时工作等。但即便是在这样的一些情况下,我们也依然可以挖掘出能够为当下以及未来幸福的行动。
听完这四种状况,你觉得日常生活你更倾向于哪种呢?其实我们很难把自己归入哪一个确定的象限,因为我们时常是在这些象限中跳转的。有时候幸福喜乐;有时候觉得绝望无助;年轻时经常忍辱负重,以为通过外在的事物就可以解决人生的问题;偶尔也会今朝有酒今朝醉,得过且过。注意,分享这个部分的内容并不是想要我们给自己贴个标签,而是希望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在追求幸福的路上究竟有怎样的误解和偏差行为以方便我们后续有针对性行的调整。
到此呢,我们已经了解了究竟什么是幸福,以及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常见的四种类型的人,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探讨一下如何可以幸福生活。《幸福的方法》这本书里其实提到了很多,我只是抽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方法就是记录每天值得感恩的事情(不少于三件)。罗伯特·埃蒙斯和迈克尔·麦卡洛的研究表明,每天把那些值得感恩的事情记录下来的人,确实在身体上更健康、内心更幸福
说到感恩我想跟大家分享简快学问中关于“感谢”、“感激”以及“感恩”三者的解读,感谢就是我拿五块钱买一碗面,你给了我一碗面。感激就是我用五块钱买的这一碗面,比如说是牛肉面,你给我的面面多放了一些牛肉,使得我实际得到的比我付出的要多。感恩则是本不属于我的,但是我却得到了。仍旧以面为例,虽然我用五块钱买了一碗面,但是这五块钱也并不包含好味道,所以如果恰好这碗面特别的美味,那么我就要感恩。
事实上,当我们把感恩当做一种习惯的时候,我们会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刻,而不会把它们当成是理所当然。很多时候之所以我们感觉不被爱或者感觉不到幸福,并非我们真的不被爱或者不幸福,而只是我们感受不到而已,而之所以我们会感觉不到,是因为我们把太多的东西都理所当然化了。就比如因为这次疫情,我们必须要居家隔离,不能够自由走动,我们才意识到原来能够自由出行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再比如,虽然现在并没有开学,但是在“停课不停学”的指令下,学生们都开始了居家在线学习,我有注意到有同学的朋友圈是这样的“真希望快点开学呀,每天上网课,眼睛不舒服,视力也下降了呢”,以前觉得在家学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没想到经历一个寒假,竟然大家开始怀念返校上课的时光了呢。
记录这个感恩的事件有些像我在《亲密关系》共修中跟大家一起完成的体验——写伴侣的优点,有人曾说过“找人好处是聚灵,看人毛病是收脏,聚灵是收眼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收脏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当我们在记录对方的优点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愉悦的,我们的体验是美好的,同样的,那些值得感恩的事件也是如此,当我们能够时时感恩生活的给予和馈赠,我们就真的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之中了,这样的人又怎么会不幸福呢?
第二个方法跟第一个有些类似,是记录每天的生活,并且写下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意义,以此来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幸福模式。其实我是一个特别喜欢记录的人,无论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我都会习惯于记录,曾经有一段时间还因为有人善意的提醒我“好的分享就算了,不好的你怎么也分享呀,这样让别人怎么看你呀!”让我纠结了好久呢。直到后来我意识到发不发、公开不公开是我自己的事情,跟别人没有关系后,我才不再纠结。然后之后有一次我在自己很痛苦之后写了一篇自我疏导的文章,有一个朋友给我留言说“看你的文章就好像在看我自己一样”,我突然发现了我的这些在有些人看来所谓的负面的不好的东西背后的正面价值和意义,首先对我而言,在梳理的过程中我自己的痛苦减轻了,其次我也让有机缘看到的、跟我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们知道了遇到类似的事情可以怎么处理和应对,第三,成长的过程本身就不是只有开心快乐,有时候痛苦恰恰是成长最好的助力和燃料呢,当我能够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愿意去面对的时候,其实改变也就发生了。
而且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了这种记录的两个好处,那就是每年到年终写总结的时候,我只需要做一件事,翻开我的朋友圈,看看这一年我都做了什么,然后我就能够带着感觉特别快速的梳理盘点我的一年了,这个过程特别的棒,因为很多我们以为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遗忘了,但是记下来的东西却不会,比如某天早上先生说的经典语录,如果不写下来,可能要不了多久就忘了,但如果记下来,当回看的时候,当时的场景、感觉一下子就又浮现在眼前了。而且,当我们身处人生的低谷,感觉自己快要崩溃的时候,回看自己的记录,也会无形中给予自己一份力量,因为其实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都不是永恒的,这会让我们鼓足勇气继续向前,往往很多时候我们缺的就是黑暗前最后的这一坚持。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的记录和分享通常只停留在个别我认为很重要的事情上,但是看过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尝试记录生活的点滴了,我发现哪怕只是很小的一件事,在分享的过程中自己也能感觉到幸福呢,难怪有人说“分享和幸福是一对双胞胎”呢。说了这么说,只是想要让大家了解这个记录每天生活的习惯我觉得特别好操作,也特别有效,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呦!当然如果有一些确实是不太方便让大家看到的,也可以设置仅自己可见嘛,这其实也并不影响记录本身的效果呢。
好了,接下来进入最后一个方法,按第三个方法其实不只一种,它是需要建立在了解自己是哪种类型的人之后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调整方法,因此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首先,如果是忙碌奔波型,对应的是现在不幸福而未来幸福,那么我们不妨适当增加一些让过程也幸福的元素,比如说增加想做的事情、减少不得不做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意义是离不开目标的,即便是短期目标也是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感觉的,但是这个目标一定得是身心合一下的产物,也就是一定得是我们真正想要做的。
减少不得不做的事不只能够减少我们内在的抗拒、痛苦还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做想做的事情的过程是很享受的,在享受中做事的感觉也是棒棒哒。
我知道能够打开这个链接听到这段语音的朋友多数都是爱学习的人,现在可以学习的途径和渠道其实很多,我猜我们中的很多人一定报了不少的课,那么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你是否觉察到自己有这样一种现象:我们每天从早到晚各种打卡,看起来很忙碌也很充实,但是虽然做了很多、学了很多,感觉却并不是很好?
我记得在生涯课程里面,古典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换句话说就是看起来我们特别的努力,但其实我们的这个努力是盲目的,没有明确方向的,而且因为这个也学,那个也学,要学习的内容太多,而时间精力有限反而容易陷入焦虑之中,更无从谈及幸福了。通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都会想关注如何才能更高效的利用时间,尽可能做的更多的事,我自己就曾经犯过这种错,但其实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搞清楚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带着目的有选择的去学,而且“少即是多”,很多时候舍弃当下不必要的对我们人生的幸福至关重要。
比如现在的我正处于孕期,这个时期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跟孕期有关的一些知识,还有我所从事的生涯探索的部分以及我自己正在经历的同时又是我近期的努力方向的亲密关系的部分,因此我的学习内容主要就是围绕这三个方面,虽然其实还是有一点多,但是跟之前想比,我已经果断地删减了亲子关系的相关内容,因为它并非当下这个阶段我最需要的,而就是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我轻松了很多呢,所以带着目的有选择的进行删减然后把精力专注在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上真的是提升幸福感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
此外,喜欢把自己安排的很忙碌又热衷于制定计划的朋友们,在你的计划安排中是否也有一些是一拖再拖但是最终还是没能做的事情呢?假如有,而你也愿意好好审视一下的话,你大概不难发现里面的很多事情都是我们觉得自己应该做,但却并不一定是特别想要做的事。记得之前看《断舍离》后在第一次尝试断舍离的过程中自己特别的痛苦,可是当真的能够秉持着对当下的自己来说需要的原则来进行删减舍弃之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后来在参加方格笔记的学习中有反复强调“少即是多”的理念,我们其实不需要让自己记住那么多的东西,做那么多的事情,搞清楚自己要什么,做真正需要做的重要的事情就好,我们以为应该做、需要做的其实多数都是可以不做的。
那如果是第二种情况——享乐主义,对应的是现在幸福而未来不幸福,因为当下是可以感受到幸福的,所以并非一无是处,而我们所要做的无非是把控一下享乐的度,保留这份当下幸福的感受,比如在不对未来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可以允许自己看个电影、玩个游戏、吃顿美食放松一下的。
同时可以尝试在这个过程中面向未来做一些事情,比如有些时候我在刷剧的时候会特别留意一些可以作为教学的案例,如曾经用过的《头脑特工队》中关于亲子矛盾是如何爆发的、抑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在对方情绪低迷时进行有效沟通以及《小欢喜》中关于破除局限性信念的经典案例等。这样在看剧的时候很开心,同时又对未来有帮助,这种感觉明显就幸福满足多了。
再比如我先前提到的我先生正月十三第一次休息的时候一整天都沉浸在无聊、没意思的情绪感受之中,尽管自制游戏让他有了不一样的反应,但是很快便又被无聊和没意思所吞没,当时我尝试跟他用一个工具做了一个梳理,这个工具叫做生命之花,方法就是我问他“假如三天的假期结束了,当你回想这三天假期,你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很满足,那是因为你在这三天里做到了什么?”开始我问他的时候他说不想写,我说没关系,你说,我写,然后他就说了好多项,比如想蒸馒头、想做面包,想给爸妈送元宵,因为当时恰好临近元宵节······就这样他说我记,当他说完我把他说的那些内容拿给他时,他竟然一反常态,开始跟我说具体准备什么时间开始行动了,而当做完这些之后,再看他已经跟先前的状态不同了。这其实也是重启计划的一个内容,是一个特别棒的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的一个工具,尤其在我们不知道做些什么的时候。
比如说,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知道究竟何时才能开学,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给自己制定一周的计划?想象到下周的这个时间回看过去的这一周我们觉得很开心、很充实、很满足,那是因为在这一周里我做到了什么,然后把所能想到的尽可能的都写下来,接着就是设定时间去做喽。
其实到到目前为止我就用这个方法做了挺多尝试的,比如说重新开始画简笔画、写手账,并为了准备情人节的礼物专程自学POP字体,利用网络组织空中沙龙,并且在情人节那一天在沙龙群里跟大家分享跟亲密关系相关的两个小技巧、带领大家一起共修《亲密关系》、发起《愉悦自己》的活动等。这些都是我想做的事,因为有了这些想法,于是我就去一一尝试了,当我允许自己去尝试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心和满足,这跟结果无关,因为做的过程就已经让我很满足很幸福了。
其实一开始做的这些尝试都是无意识的,只是想到然后就去做了,但是当有一天我在跟朋友无意间聊起来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些事情都是在为我的终极目标服务的。2018年时我给自己定了个十年的目标,我希望到2028年12月31日的时候我能够成为一名亲子导师,当时我给自己制定的是目标达成的路径是:未进入婚姻之前先做魔法学习导师,走入婚姻之后开始尝试做婚姻情感辅导师,之后等有了孩子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尝试做亲子导师。而现阶段我所做的正式为我做婚姻情感辅导师在做准备,既有当下的快乐,又有意义感,因此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那如果是第三种,虚无主义型呢,对应的是现在不幸福,未来也不幸福,这种人很悲观,完全活在过去之中,那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做的调整就是尝试松动信念,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地去尝试、挑战,经由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打破固有的认知局限并看到新的可能性。如果能够在尝试的过程中试着去感知自己的感受,那就更好了。
举个例子,假期中有一段时间朋友圈不知道怎么回事,全部在一窝蜂的在晒自制凉皮,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后来我猜测可能是因为大家在家呆的太久,无事可做,同时又没有什么食材了,于是就开始鼓捣面粉,看能整出点什么花样,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但是在这个时期我其实也做了一次尝试,那个时候家里没什么菜了,先生又比较忙,所以我在想该怎么办呢,后来突然想要家里其实还有很多干货,于是我就盘点了一下,然后我意外的发现了我们结婚时的两大包粉丝还原封不动的放在那里,其实我是挺喜欢吃粉丝的,但是因为不会做所以一直放着,这次突然就想自己试试,于是我就上网查了做法,并选了一种自己喜欢的凉拌的方法,第一次尝试味道还好,但是没有汤汁有些坨,可这并没有打消我的积极性,反而还促使我尝试了第二回,不顾遗憾的是第二次仍旧是一团,但是想要一探究竟的想法被激发了,然后我又开始百度为什么粉丝会坨,得到的答案是:可能因为没有提前泡,也可能是煮的太过了,于是我试着调整了这两个部分,又做了第三次的尝试,唉,这次成功了!然后我发现先生也因此很开心,那天破天荒的光盘了呢,要知道前两次因为整个坨在一起他基本都不怎么吃。就是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做饭越来越感兴趣,于是每天就是想着吃什么,然后开始网上搜做法,于是试,突然发现我已经不只是对吃感兴趣,连做也开始有兴趣了呢。
但是对于这种类型的人想要突破自己去尝试其实是挺不容易的,所以不妨可以给自己先设定一个小目标,小到很容易就能完成的,比如说跟爱人说一句爱你、看一页书、给家人打个电话等。
生活中我是一个比较被动的人,不怎么喜欢主动跟人联系,即便是我的父母姊妹也常常是一周都想不起来打一回电话,而且有时候接电话的时候也会因为自己在忙而显得很不耐烦。当我在参加“重启2020计划”的时候我就做了个改变,一天早上在我吃过早饭在小区散步的时候我主动在家庭群里发起了视频电话的邀请,一家人一起视频,不知不觉半个小时就过去了呢,那是一次特别的体验,自我感觉很是不错呢,于是这一项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周计划,后来我还主动给婆婆打了电话,接到电话的她也很开心呢,然后我发现其实打电话聊聊家常好像也并非困难且无趣的一件事呢。
这是尝试带来的意外的收获,那如何让感觉回到当下呢?其实生活中我们人的烦恼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放不下去过去的和担忧未来的,总之就是没有在当下,但是当下却是我们唯一可以把控的。那关于回到当下其实有个特别好用的方法就是正念呼吸,很简单,但是很实用,接下来我就分享给大家。
大家可以尝试让两只脚平放在地板上,调整一个让自己舒服的姿势做好,保持背部放松但不松垮的感觉。然后尝试把关注点放在呼吸上,无须可以的深呼吸,而只是让我们的意识跟随我们的呼吸,去观察感受气息经由我们的鼻腔或者嘴巴进入我们的身体,分别经过了哪里、经过那里的感觉是怎样的,最后停留在了哪里,在身体里呆了多久,最后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呼出体外的。整个过程中只是静静的跟随,呼吸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有一些念头出来,但是没关系,不用理会,更无需自责,只是在觉察到自己的下一秒重新把意识带回到呼吸上就好,如此做两到三分钟,我们就会开始感觉到不同。
这种方式很容易让我们飘忽不定的心回到当下,而且如果有失眠的朋友也可以用此法来快速入睡。
以上就是本次分享的所有内容,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
我首先分享了自己为什么会选择分享这个主题,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特殊时期让平日里忙碌的我们终于有机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另一个则是其实我们很多人对幸福都存在很多的误解,之后我重点分享了三个内容,一、幸福究竟是什么,分别是生命的基本需要、人类共同的终极目标,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持续的幸福是为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的努力与奋斗。二、四种类型的人生,分别是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和享受幸福型。三、如何幸福生活,分别是记录感恩事件、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和在了解自身类型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调整,比如适合忙碌奔波型的增加想做的事减少不得不做的事,享乐主义型的适度以及关注未来并尝试用生命之花设定目标,虚无主义型的多尝试和回到当下。
在分享的过程中我结合了很多我自己曾经掉过的坑以及我所做的一些尝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好了,到这里咱们今天的分享就全部结束了。感谢大家的陪伴与聆听,最后希望无论我们身处什么样的时期,都可以幸福的生活,虽然我们很难保证生活中的每件事每时每刻都能如我们所愿,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让自己感觉幸福,因为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得到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哪怕每天只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五分钟,我们也可以很幸福很快乐,而且我们一定要记得:无论怎样,我们永远可以更幸福。祝福所有的朋友都能够成为一个拥有幸福感受力的人,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