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问过,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呢?
知乎里有个高赞的回答:“幸福的家庭都不挣对错。”
不与父母争对错很多人的家庭矛盾,都是喜欢站在自己的的立场争论对方的是非对错。可是哪有那么多我胜他输,到头来只不过是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婆婆一直有不喝热水的习惯,我爱人不止一次提醒她每天都要喝水,补充身体需要的水分;炒菜的时候要少油低盐;做菜的分量可以少一点,保证每一顿能吃完,不要吃剩菜剩饭隔夜饭,容易滋生细菌对身体不好。
往些年吃过苦的人,哪里舍得丢掉剩饭剩菜呢?曾经捱过苦受过饿的,想着现在生活好了,多煮一点就怕家里人吃不饱,菜里的油水也要足足的能看见才好。所以婆婆应声说好,但是没吃完的饭菜照样收进了冰箱。家里的水杯依旧空置着,不见水影。
我们可能会一遍遍不厌其烦的跟家里人强调这样做不好,那样做才是对的。为了这些自认为正确的小事,与家人争得面红耳赤,伤了对方的心。
前两天朋友抱怨说,她婆婆带孩子就是不用尿不湿,现在大冬天的,孩子尿湿裤子是常事,看着孩子屁屁露在冷冰冰的空气中,特别心疼。她和老公说了不知多少次让婆婆给孩子用尿不湿,结果成了当着他们面给孩子裹着尿不湿,她和老公上班了,孩子又用上了婆婆自制的尿片。
为此朋友和婆婆也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朋友觉得孩子那么小,天气冷总是光屁屁会感冒;婆婆认为尿不湿不安全,网上经常在曝尿不湿有假棉花,荧光剂,用多了会伤害孩子的身体……
都是为了孩子好,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认为自己做的才是对的。因为这样的小事,而去挣个谁对谁错,结果就是两败俱伤,伤了一家人的和气。
子女应该明白,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即使他们的一些行为在我们眼里,是不合时宜的,是有失得体的,但想想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想想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这些小事就不再是事。
《礼记》中说到“孝子之养”,首先是“乐其心”,就是让父母心情快乐。
只要父母开心,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就顺着他们好了,包容和理解父母,不和父母争对错,就是最好的孝顺。即便是父母的一些行为是对他们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的,我们也应该耐心对待,好好分析这件事的好坏。
不要打着我为你好,我是对的的旗号,与父母说话都是咄咄逼人的。
不与爱人争对错生活中,哪来那么多三观相同?
与家人相处,总有一些这样那样的不同。
刷抖音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对夫妻吵架,丈夫总让着妻子。妻子问:“明明很多时候是我错了,为什么还让着我。”
丈夫说:“因为我怕吵赢了,输了感情,丢了你,我就输了人生的全部!”
婚姻里,所谓的三观一致,不过是你在争吵,他在笑。
不与孩子争对错《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中有一细节让我影响深刻:
有一个女孩,在和妈妈散步的路上,看见被人丢弃长着绿毛的胡萝卜,喊道:“妈妈,快看,胡萝卜带绿帽子了。”
女孩的话,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妈妈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凶巴巴地对女孩说:“什么绿帽子,下次不允许这样说了!”
女孩一脸迷惑,不知道妈妈为啥突然变脸,吓得也不敢再说话。
把长毛的胡萝卜看成“胡萝卜带绿帽子”,多么奇思妙想的创意,却遭妈妈一顿批。
其实,孩子只是将自己熟知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但大人总是以成人的思维去评判孩子的说法是错误的,不仅会折断孩子发挥想象的翅膀,更会阻断孩子表达自己的欲望。
有一次,我们在准备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孩子突然说不想穿脚上这双灰色的鞋,要穿家里白色的鞋。我爱人当时听到以为孩子是嫌灰色的鞋不好看,就对孩子一顿吼叫,吓得孩子眼泪汪汪的。
后来耐心的询问孩子为什么不穿灰色的鞋子时,才知道为了锻炼小朋友的独立能力,孩子在学校午休的时候,鞋子衣服是自己脱自己穿的。但是这双灰色鞋子时好脱不好穿的,每次其他小朋友起床衣服鞋子都穿好去排队了,我们小孩还在奋力的穿鞋,所以他才不想穿灰色的鞋上幼儿园。
似乎我们做父母的总是在不了解原由的情况下,习惯对孩子一切“不”的行为加以指责和拒绝。孩子说不就是错的,我们大人总是在自以为对的思维里批判孩子的想法,甚至因为我们的无知遏制了孩子的创造和表达。
因为认知的不同,我们所认为的并非孩子世界里的童真。
哪有那么多的是非对错,只不过是我们遇事习惯了以自己的想法争论罢了。
亲爱的,如果你遇事总想争对错,你永远都不会快乐。
雪化了是什么?
比起标准答案“雪化了是水”,孩子回答“雪化了是春天”,难道有错么?
家事无对错,只有和不和。家是藏爱的地方,不是说理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