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三观和思想的形成,必然受到家族遗传基因和后天社会教育的影响。所以咱们要想了解司马迁究竟是儒生还是道士,自然要从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来分析他。
先天方面,他出生在史学世家,一出生就遗传了司马家良好的文学基因。这为他一生的文学、史学、天文学的学习和获得的成就,奠定了优秀的语言基础。司马家的这种基因使司马迁对文化的领悟力,对世事的洞察力,包括正直朴实的作风,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我们再来看司马迁小时候接受的学前教育,读的是《尚书》、《左传》这样的儒家经典,和《国语》这样的史书。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小结论,司马迁从小就被当做一个小儒生来培养的。
当他长大以后,去到长安,拜的老师也是董仲舒这个当时的“儒家掌门人”,和孔安国这个孔子的直系后代。包括他20岁的大汉环游记,专门去到孔子的老家曲阜学礼。可以说,儒学学习贯穿了司马迁的一生,包括他所创作的《史记》的行文规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儒学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孔子的《春秋》,可以说是司马迁的创作标杆,更是孔子《春秋》价值观的延伸。而孔子是圣人这件事,是司马迁完全认可的。
在这里我们似乎就要下一个定论,司马迁就是儒家学派的人物。
但是,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对于司马迁的儒家身份有很多提出质疑的声音。
首当其冲的一个原因,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个百分百的道家学派人物,他曾批评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因为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并且师从杨何学习《易传》,所以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那作为司马迁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老师,他的思想对司马迁的影响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而司马迁虽然是深受儒家学派的影响,但是他又极力反对独尊儒术的汉武帝,而最推崇道家治国的汉文帝。
并且他对儒家的评价是“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意思就是说,儒家的学问内容很多,但是真正重要的精华却很少,做的事情很多,但是作用和效果却不佳。所以司马迁看穿了儒家虚无缥缈,不接地气,不务实,虚妄太多的学派风格。
而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道家的呢?“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就是赞成道家的治国方法,自然大道在于遵循规律,群臣、子民应该各司其职,而君王应该在“无为”的基础上,顺势而为。
这样看来,司马迁又像是偏向道家。
那司马迁到底是儒是道,还是要打问号。
那有没有可能,他不是儒家,不是道家,而是别的什么家呢?咱们继续聊。
因为司马迁特殊的工作岗位,他不单单对儒道两家的经典有学习,对诸子百家的经典也颇多涉猎,所以他的学识是非常丰富的。而庞杂的知识储备能够使他对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比如对于墨家,司马迁觉得墨家的想法太过理想化,墨家要求人人都具备圣人那样崇高的个人觉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司马迁评价墨家就是“俭而难遵”。意思就是提倡节俭好事儿,但是,对人来讲,太苛刻了,这是不可能人人都能遵守的。所以墨家思想也只是一小堆人的理想国。
对于法家,司马迁觉得法家有些过于没有人情味儿了,连起码的长幼、亲疏都没有了,把人变成了一个个输入程序代码的冰冷的机器人。所以司马迁评价法家就是“严而少恩”。当然这种治国模式,在某一时间阶段是可以推行运用的。
司马迁是一位深刻的反思者和通透的总结者,他对于学习并不像普通文人那样,只会一味单纯的吸收和维护自己文学门派的利益,而是在不断的学习、比较和身体力行中,总结得失优劣。
所以,老叟愚以为,司马迁既非儒也非道,而是兼容并蓄,又博诸子百家之所长,成其一家之言。完全可以独自成家立户,称为真正的“史学家”一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