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大V妈妈芬老师的群中遇到一位妈妈,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父母在外地怎样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亲情关系?
对于父母在外地的孩子来说,出现与父母间沟通不畅的问题,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留守孩子现象。
对于留守孩子,不光是儿童,包括青少年在内,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其实都会遇到很多问题。
这其实不能说是一个话题,应该把它称作课题。
没有父母的朝夕相伴,甚至很长时间里无法见面,不仅会让感情疏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孩子的身心发展上会存在很大的影响。
我们看到的孩子与远离的父母羞于沟通交流,甚至逃避躲避。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长期不在家的父母,和外面很少一起玩的小伙伴一样,孩子会因为感觉陌生,然后出现不安全感、焦虑的情绪,象社交障碍那样出现亲情交往障碍。
芬说的对,现在家长都意识到孩子不能单独留在老家,不能长期与孩子分离,甚至在一起也懂得了用心陪伴的重要性,努力改善着与孩子关系的密切,这是非常正确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很用心的陪伴。没有做到这一点,即使孩子在身边,感受不到父母悉心的关爱,也会渐渐变得冷漠、内向、焦虑、叛逆、甚至抑郁。
那么,对很多不得不外出谋事业的父母来说,如何做到亲子关系的改善呢?注意,我这时说的是改善,而不是彻底改变。因为不论如何,身在两地与亲身相处、用心陪伴的作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改善与留守孩子的亲子关系,可以做一些以下偿试。
1-增加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和频率。现在网络发达,最好,每天能在固定的时间里和孩子进行电话或视频上的沟通和交流,关心孩子的成长。
2-交流沟通的时间里注意方法和质量,多理解和包容孩子。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就是要听话,不听自己的,或者调皮捣蛋,就得批评,就得骂。一言不和,一事不顺,对着孩子就先是一通指责。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即使在一起,这种做法也会伤及孩子的感情。父母本身不在孩子身边,很多事情无法做到言传身教,管教的弱化或者缺失都会让孩子在行为上出现一些或多或少的问题。所以,不能一味的怪孩子。相反更要包容孩子。要多问问他们的想法。当发现孩子想法不当时,可以温和地提出建议,比如“你觉得如果这样做,会不会更好?”之类的语式。或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比如借助一个事例或一个故事告诉孩子一些道理。
3-交流的形式。捕捉孩子的兴趣点,投其所好。在外的父母可以找一些孩子喜欢的东西,和孩子分享交流,听听孩子的看法和愿望,从而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心态发展和思想动态。芬老师的建议很好。对于爱读书的孩子,可以以书为媒介,孩子和远在外地的爸爸或妈妈,有空交流一下读书后的感受,或者讨论一下书本中对一此人物和问题的看法。还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东西和孩子分享。比如:“宝贝,最近爸爸看了一本什么书,书时里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他干了一件什么事,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当然,大一点的男孩子,也可以借助最近的世界杯讨论一下球赛,球星之类。女孩子聊聊她们喜欢的东西等等都行。对于6~8岁以下小宝宝爸爸或妈妈,可以每天给宝宝录制一个故事,发送到妈妈或爸爸的手机上,每天播放给孩子听。
4-父母有一方在孩子身边,那么这位与孩子相伴成长的家长,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艰辛。特别是在对孩子的亲情引导上。比如,喜梅的孩子,喜梅就要做的就是多和孩子说说不在家的爸爸或妈妈是如何地从内心里爱着他们;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语言关心着孩子。多和孩子讲讲爸爸或妈妈的故事,特别是有趣的事,说的有趣的话,以及他们在外地每天做了些什么,有多辛苦等等。但是,注意不要刻意的去说,最好聊天式的像每天说说身边发生了什么新鲜事那样,自然地告诉他。让孩子不会感受到在外的爸爸或妈妈在他生活当中的缺失,会很自然地觉得家庭中每个人每天都存在着,虽远尤近。一方面减少孩子与远离的亲人间的陌生感,另一方面让孩子理解大人离家闯荡的艰辛和不易。
5-借助老师的力量,了解孩子的思想,请老师帮忙引导孩子,并成为孩子与父母关系的调和者,促进关系发展。
6-但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多制造和孩子陪伴的机会。因为什么都抵档不了亲人之间真实的相伴和真情的拥抱。
因为时间仓促,文中有的地方还说得不到位,方法也不是很全面。大家可以多学习一些成功的家长怎么来处理这个问题的。
以上观点有些大而化之,因为这样的问题在很多父母身上都存在,但很多时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道有关一些具体的情况,方法也许就会更有针对性。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应对的方式也不一样。非常希望家长们看完后能够通过留言或微信的方式与我继续交流。
针对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位妈妈的孩子,因为了解到和妈妈关系还不错,所以首先要通过妈妈与孩子的交流发现孩子不愿和爸爸聊天的主要原因出在哪里?先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
另外也要提醒丈夫,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语气和内容。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避免成为说教者。因为在没有和孩子建立有效沟通前,家长的任何反对意见和态度也是无效的,即使达到了约束的目的,也不是那种心服口服的状态。而且还更加不利于沟通心态的建立。
值得注意的是,在12岁前父亲要尽量沟通好与孩子的关系。因为根据男孩心智成长大规律来说,12岁之前的教育母亲是关键,12岁以后男孩的教育要逐渐转变到父亲身上,这对男孩性格的培养和人格成长都是十分必要的。
我前面说的,在身边与不在身边的教育不可同日而语,指的是同样的教育方式,沟通方式下,两种效果是不对等的。但如果在一起也不会用科学的方法对待孩子,不在一起却注意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那自然结果会不同。
总而言之,方法和态度很重要。转变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虽说不易,但只要坚持还是可以做到的,所谓日久见人心,更何况这中间还有割舍不断的亲情,毕竟血浓于水。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