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时,我总会就一些工作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因为这样的看法,好像让领导有些反感,他说道,你别总是你以为你以为,这是工作啊。
我一度很疑惑,我不说我以为,那我应该怎么说呢?直到最后,我也没有想明白这样一个问题,反而是越想越加深了自己的自我意识,我是一个人,我当然会有自己的思想了。当然,在后来的工作中,我该怎么说还是怎么说,他该怎么训还是怎么训,有些事情改是改不掉的。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折腾的人,似乎这人要不折腾点什么,心里好像就空落落的,那时候,我也跟着人家一起折腾过什么代购、微商,也发一些广告类的朋友圈,那时候就常常引来一些同事的关注与议论。
当然也有自己直属领导的关注与议论,他甚至在我的朋友圈里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我不记得他当时是说了些什么,我一气之下就把他给屏蔽了,同时屏蔽的还有不少其他的同事,再然后,我的朋友圈就变得安静了。
虽然这些年我早已不再是什么微商了,也早已给领导解禁了,虽然平时与那位领导见面时,他依然笑容满面,依然会与我开开玩笑,甚至我也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对我的好,但却再也看不到他在我朋友圈里的影子了。
不做微商时,我在干嘛呢?也推广过那些优惠券类的软件,也发过一阵子的朋友圈了,可是没多久就感觉没意思了,后来还折腾过视频,不过,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怎么发过朋友圈了。
再就是后来进入简书,更是完全没有在熟人面前提起过简书上写文之类的事情,更加没有发过与简书相关的朋友圈了。有的人刻意在微信朋友圈里宣传着自己,可我却只想把自己隐藏起来。
进入简书,一开始,还会想着、盼着自己写的东西能有多少阅读量,能挣多少钻贝,也会积极地参加平台组织的一些活动,比如日更教会我的那些事儿、会员援助计划等,也曾作为消零派一员,去做一些积极有意义的事情,还会进入一些简友们组建的微信群,后来,参加一些群里的活动,但时间久了,我感觉有些心累,生出退意,便在某一天,一下子把自己从所有的群里抽离了出来。
其实,最初进入简书,我是带着很重的功利心进入的,不然,我也不会那么积极地去研究平台上的那些事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写作的深入,也随着对平台的了解,明白了有些事情急是急不来的,想要靠写作挣钱,还得自己在这方面足够优秀才行,而在简书平台浸泡得越久,对自己也就越了解,知道自己与那些优秀文友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也终于明白自己的那份功利心有多么可笑了。
摒弃功利心后,我对平台上的信息关注的也少了,开始彻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也没写出什么好的作品,但至少外在的干扰因素是真的少了,我可以更加从容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开始连续性地听书、看书,我知道自己在读方面是多么欠缺,所以总想着能尽量多地去弥补这样一种欠缺。
彻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以后,我发现很多事情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比如阅读量、点赞量,比如投稿等,好像一切都可有可无了。
在写文方面,我也曾一度希望获得多方面的认可,想着尽可能的写长文、投稿伯乐专题,也曾因此一再否定自己,但终于有一天,我想明白了,如果我想长长久久地写下去,我就得放下这样一种求认可的心理。
没有希望,就不会有失望,当然也就不会受到打击,而写作是一个量变转质变的过程,当我们心态足够好,坚持的时间足够长,总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成为我们想成为的那种人。
元旦期间,因为那时所在的朗读小队搞活动,我重新拾起自己的另一个兴趣——唱歌,
再后来疫情期间因为无聊,再次拾起,慢慢地几乎每天都会录唱一首,而这些歌基本上都是用自己的小号唱的,微信好友们基本上是看不到我唱录的作品,自然听众了了,点赞、送花者更是稀少。
我也没有刻意去关注谁,也不在乎有没有人关注我,想唱的时候,点开软件唱,想听的时候,我会点开自己录的歌来听,有时甚至能自我陶醉,觉得自己唱得还不错,但却又真不在乎有没有别的听众。
无意中,在那K歌软件上发现,我们录的作品其实是可以在多个账号上同时发表的,当时我也想过要不要把自己录唱的歌在两个账号上同时发布,不过也只是稍微想了想就放弃了,我想到时候引得一些熟人的关注或留言,甚至是在工作场所谈起,或者是拿唱歌来打趣我,还得费精力去应对这些,那就太没意思了。我唱歌,只是自己想唱而已。
之前写过一篇题为《如果离开》的文章,现在我想补充说明一点,如果离开简书,除了可能因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停止写作之外,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想让自己更加深入地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