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一句话:《礼记·大学》上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想知道这里的格物是啥意思,按照《说文解字》的解读,“格”的最初含义是“木长貌”,即树高枝长之貌,后来用于指能将器物分置的木制用具,如书架上的格子、窗格、战格(栅栏),引申为标准、品格、人格、。
“格物”的本义 应该是“使某种事物处于适当位置上”。这里“格”既可以做名词,体现为某种器物的功能,又可以做 动词,表示为了实现这种功能付出的努力。

如果将“格物”与“致知”连用,则“格物致知”的本义应该是“通过使某种事物处于适当位置上,以获得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
“格物致知”不是推理和计算,而是从人的亲身感受出发,是在一定情境中通过认识主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展开的过程,并且以“突现”的方式获得认识上的“贯通”。
必须寻找对象事物在与周围事物彼此联系的网络中的适当位置,通过调整“定位”来消除认知上的矛盾冲突,获得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合理解释。
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需要同中国传统思维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考察,从相互联系的角度确定事物的合理解释。
以上是作者解释的,我有些似懂非懂,需要再深入理解一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