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读一本旧书,陈之藩先生的《寂寞的画廊》。原来,陈先生有一篇散文《钓胜于鱼》就是出自这本书的。
陈之藩先生是教学电子工程和控制论的大学教授。他在美国、剑桥大学、台湾和香港的大学教学,喜爱文史哲,在教学之余,涉猎甚广。将自己的所爱与丰富阅历,当作写作的资本,信笔写来,当然非常动人。
读到了他的一篇散文《横看成岭——一九二二那一年》。这篇文章借助杨振宁写的一篇散文的写法,谈到王阳明和哥白尼同岁来对比两人对世界的影响。虽然不同意杨先生的观点。但是借来杨振宁先生的“同岁研究法”。
原来,杨振宁先生也是一九二二年出生的(今年正好诞辰一百周年)。科学史大家孔恩(最早提出“范式”概念),大科学家玻尔的儿子小玻尔也是那一年出生。那一年,徐志摩与张幼仪在德国离婚,张君劢去清华大学演讲相对论等等。
读来,真是大开眼界,趣味盎然。不由想起了黄仁宇先生的书《万历十五年》,也是采取横截面式的写作方式。不过,陈之藩先生评价,这种横切法“太容易做”,二“幼稚得几近无聊”。
不过,龙应台好像也将其作为一种写作方法,用在《天长地久》的写作中,介绍自己母亲出生那一年的历史事件。看那些超越空间的同一年同一时期发生的各种大事,也真是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一方面能够引发一些思古幽情,另外也会让人浮想联翩,对于我们这些爱好者来说,这种同岁研究法也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写作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