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部书,每个人读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读同一部书,感受也未必相同。
小的时候,看过一点《水浒传》,估计是少年版的,没有看完。大多数时候读的是连环画小人书,看看里面打打杀杀的好不热闹。现在也算是有一把年纪了,前一段时间因为上班路上时间长,就听了《水浒传》,听了也就顺便看了原著,是100回本的。读后的感觉就和小时候大不一样。
以前只看大的故事情节,现在对小人物的命运也格外的注意。
或许是社会现实,或许是作者的一种人生观,在水浒里面,普通老百姓的生死真的和蝼蚁差不多。一百回的水浒里面,最先死的四个小人物,赛伯当王四、猎户李吉、华阴县的二个都头(第三回的开头部分)。
王四本来是九纹龙史进的得力家丁,因为在为史进和占山为王的朱武等传递书信的时候贪酒喝醉,导致被李吉偷了回信去官府告发。王四发现回信被偷却在史进面前刻意隐瞒,导致史进在邀请朱武、杨春、陈达吃酒的时候,被华阴县的县尉带人捉拿。史进就先在庄内杀了王四,然后和朱武等冲出去杀了李吉和两个都头。
网上有人特别分析了王四先生的命运(《水浒传》的启示:为人莫学“赛伯当”!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279067687892371&wfr=spider&for=pc),也是一种观察角度吧。除了作者讲的这些,我们也看到了封建领主对于家丁的生杀予夺的彻底的支配权。作者也对这些情况见怪不怪,连编一个姓名都懒得编,张三李四,王伯当姓王,就王四吧。
李吉先生,搁在现在就是著名的朝阳群众,但是在作者那个年代或者在作者的眼里,朝阳群众的命基本就不当人命。作者的笔下,他们不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力量,是阻碍草莽英雄成长的绊脚石。
华阴县的二个都头就比较冤,武松是都头、朱仝、雷横也是都头,为什么武都头杀人放火名冠天下,这两个都头却是不上三句话就掉了人头,而且作者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懒得起。作者笔下,人与人的命运相差何止云泥之别啊。
要是搁在现在,两个都头至少是华阴县的刑侦大队的两名中队长吧,在公安局长的带领下前往史家庄剿匪,被匪徒袭击不幸牺牲。在水浒传里,这些为保一方平安的无名英雄,死了就死了,作者没有丝毫的同情。或许作者是写实手法吧,施耐庵曾经在元末农民军里面干过一段时间,估计类似的场景已经见得太多了吧。
总之,看了个开头,就暗自庆幸,还好没有生在那样的年代,也衷心希望那样的时代永远不要再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