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语文课?怎样引导学生来读课文呢?也就是说,怎样将学生引向读课文呢?怎样引导学生呢?又怎样指导学生呢?语言应该怎样来组织呢?这是我的一大难题啊。
带语文到本学期下来,整整四年了,我应该在语文上开悟了吧。每每回忆起自己曾经带英语时,我总是可以抓住英语的听说读写的环节,把一节英语课上到最好的水平,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而现在的自己,一提起上语文课,我的问题多多,我的疑惑多多,内心里总是充满着焦虑。
前两天听了学校年轻教师的课,其中有几位老师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迂新艳老师和訾艳老师的课,我听了后还是感慨万千。年轻教师都有成长,而我呢?难道一辈子就这样了吗?就注定上不好课了吗?
坐在梦想中心的后面,我的心里周而复始地向着这个萦绕我许久的问题。听别人的课,我一下子就可以听出来问题的症结,或教师的语言不够干脆利索,或教学环节设计不精妙,或教学思路不清晰,等等,我了然于胸。然而,当我面对自己的课堂时,总是不知道该如何来上好一节语文课。
最近我一直在读王林波老师的书,每读一节课堂实录和深度评析,我的内心还是泛起无限涟漪的。但是如何设计好一节课,一节如何上好一节课,我还是一直有一些疑惑,或者说,在上课的路上,我还是走得有一些不够平稳,总是颤颤巍巍,捉襟见肘。
希望这样的困扰是短期的,也是在最短的一段时间可以解决的。我对自己还是充满信心的,也是充满希望的。郝晓东老师说:“真正高质量的学习,不一定非得花钱、费时间到他乡异地外,不一定非得在华丽的报告厅,不一定非得讲求小组合作、用眼花缭乱的课件,不一定非得邀请名家学者。找一篇文章,原原本本地阅读,扎扎实实读懂本意,也会有茅塞顿开,内在的顿悟之感。”
我深以为然。关键在于我能不能真正地去这样做呢?将目光聚焦在课堂,向身边的每一位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在课堂上的亮点,取长补短,相信改变总会有的。
今天下午听了两节课,我发现两位老师将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的感觉,一节课都“讲座”式地在讲方法,顶多是读了一遍课文,老师一股劲地讲啊,讲啊。语文课的语文味很淡很淡,且教师上课的思路不够清晰,尤其是张海燕老师的读写联动课,却没有看到学生写的影子,顶多算是口语训练了一下,且是蜻蜓点水式的训练。
听完张海燕老师和刘姣老师的两节课,我们评委组意见一致地认为,该读的课文没有读,不该讲的内容,却讲个滔滔不绝。例如,张海燕老师的学习目标,本可以写得简洁一些,写成:①学习“围绕中心句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②通过朗读,了解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但是张老师却没有字斟句酌地去考虑目标的严谨性,写得又复杂,还表达不清楚。
刘姣老师在教学《火烧云》这一课时,提醒学生这一课是围绕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和地面来写变化的。听课的我们三个被她搞糊涂了。我们一致认为是抓住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来写火烧云的。
晚上回来,我翻开教学用书,仔细阅读,果然如此。书中这样写到,变化又多又快是火烧云的主要特征,教学时不妨直接切入“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这句话,知道学生分清作者是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表现“变化极多”的,对应到相关自然段。然后分别抓住体现颜色和形状变化多的语句来体会。在理解变化多的基础上,再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反复出现的“一会儿”,还有“过了两三秒”“一转眼”等体会火烧云变化快。
不管是张老师还是刘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和《火烧云》时,都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朗读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而是教师一味地讲解,让原本的美文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实在可惜。
回想曾经的自己,带英语时,总能紧紧抓住课本中的单词和对话来教学,一节课下了,学生都会了。由英语的同样的教学方法迁移到到语文课堂教学,不也应该如此吗?语文课,要紧紧抓住这一篇课文,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来学习语文,尤其是要注重学生的“说——表达”、“读——朗读”、“写——书写和写作”,这是语文课的核心内容啊。
我们每设计一课,都应该紧紧围绕“听说读写”来设计、来展开,千法万法,我觉得根本之法是不能“变法”。今日之思,让我的思考又上了一个高度,或许这就是思考带给我的灵感和感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