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在混学校的圈子就已经不容易了,而不幸的是书情偏偏和妈妈同事的女儿、爸爸朋友的儿子在一所学校。大人们最喜欢拿孩子的成绩互相攀比,谁都希望自家的孩子把别人家的给比下去,别看大家表面上你来我往客客气气的,其实心里都在暗暗的较劲,没有攀比哪来的进步嘛。
好学生圈子里地位最高、最稳定的是书情妈妈同事的女儿----姗姗,不仅成绩好而且还是个小小的官二代-----要知道姗姗的爸爸和妈妈是医院里的部门小主管,也算是混迹官场的人,正是这个优势条件让姗姗不仅能在好学生圈子里扬眉吐气也可以在特权生的圈子里指点江山。
当然了好学生的圈子是很小的,姗姗清楚的知道进入这个圈层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要知道小升初的考试可是姗姗人生战场的第一次“滑铁卢”,考完之后明明是自我感觉还不错的,没想到还没有感觉考砸了的书情考得好,简直是奇耻大辱。况且自己的小学可是区重点,而书情的小学不过是个镇重点,比自己的小学排名差一位,名校生被普通学校的学生超过了,简直是没天理啊。
于是姗姗在刚升入初中时就开始埋头苦读,虽然她对每一门功课都不喜欢,但是对每一门功课都格外卖力。而书情,则是她潜在的劲敌,这在她还没见过书情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她们之间的关系,这跟吴智与书情的敌对关系还有一点儿细微的差别,吴智是看中了书情的财物,而姗姗则憎恶任何一个跟她竞争的对手。
说来也巧,虽然不在同一个班级,两个女孩儿还是在初一下学期意外的认识了对方。这来源于初中下学期的一个特殊规定:抽取本年级的级部排名前50的学生组成一个“尖子班”,“尖子生”们白天在各自的普通班级上课,放学之后,再到“尖子班”上两节晚自习,由全年级最好的老师来代课。这都是为了改变学校在全市联赛中“名次垫底”而采取的应对策略。
来到“尖子班”后,书情才发现自己小学的那些好学生几乎全部销声匿迹,这个班的学生有90%来自区重点小学,而书情属于那例外的10%。可惜这个不利的局面并未引起书情的注意,甚至还天真的认为反正都是根据初中考试成绩筛选出来的学生,跟小学学校又没什么关系,况且本来区重点小学的学生就比自己小学的学生数量要高出3倍还不止,人数多很正常嘛。
可惜区重点小学的尖子生可不是这么想的,毕竟上小学的时候他们就是“重点”,比别的学校要高出一个档次,他们的校园最大最漂亮,老师也是全区最好的(虽然关于老师的好坏没有什么具体的评判标准),所以他们也应该是全区最优秀的,怎么可能跟其他学校的学生平起平坐?也就是憋着这口气(可能有一部分来自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他们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把自己在级部前50的席位由35个扩大到45个,离完完全全的占领也就一步之遥了。
所以他们在尖子班相遇时便迫不及待的交换着自己的“名片”,颇有“他乡遇故知”的热情。找座位时,也总是三五成群的聚在一排,帮着晚到的小学同学占座,总之该尽的“桑梓情谊”全都尽到了位。而那些不是区重点的学生只好自己随便挑位置,谁让他们没有校友帮忙呢?
可偏偏这一幕书情又没看到,因为她过来的早,所以早早的就挑好了中间的位置,把书桌收拾好之后又到校园里闲逛了一会儿,全然没有注意到新班级与旧班级的不同。而可巧的是,姗姗和她的小学同学刚好就选择坐在书情旁边,当然她们事先也不知道自己旁边坐的是谁。
新班级的第一堂课照例是班主任点名,这时书情和姗姗才算正式认识,虽然她们早就从家长的谈话中听说过对方的名字,不过这毕竟是第一次跟对方碰面。不过两个女孩儿对初次见面的感觉可不大一样:书情觉得自己在新班级里有了一位熟人,姗姗则终于见到了自己素昧谋面的对手。
不过即便你再不喜欢一个人,也不要表现出来,只有小学生才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这是姗姗家里潜移默化的“为人之道”,也是姗姗比吴智高明的地方。
虽然姗姗和吴智同属社交达人,但是吴智的圈子比较粗放,只会以多欺少,搜刮钱财,既没有高远的目标也没有完备的社交体系。姗姗则不同,她了解初中社会的圈层规则,也知道考场才是一决高下的真正战场。所以她在不同圈层结交了不同的朋友,维持着各种亲疏远近的不同关系。比如说,好学生只能做泛泛之交,毕竟这个圈层的人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表面维持着关系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而搜集情报则是战胜对手的必备条件;“黑帮”是老师和家长最反感的一个群体,自己当然要保持距离,绝不与他们扯上关系,否则会有辱名声;“特权生”既要结交又要防备,不能轻易被别人搞清楚背景;至于“劳苦大众”,是最安全、最没有威胁的一个群体,可以从中培养出几个小跟班,自己也可以放心的去做“大姐大”。
所以姗姗对尖子班的每个学生都留了个心眼,聪明的就严加防备,愚钝的要么攻击、要么利用,而像书情这样胸无城府的傻瓜,绝对是属于后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