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喜欢看书,说是看书,其实看的是隔壁老叔家一套套装在大纸盒子里的小人书,说到底这些并不能算作是像模像样的书。而且那时又不大识字,所翻看的也不过是小人书热热闹闹的图画。惭愧的很,时至今日,关于小人书的内容一丁点儿也记不得了,而那些小人书,在一次次搬家的过程中也早就不知去向了。
我的父亲虽然是个农民,但也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家里除了农业生产的技术书之外,也有一些图书,那些书藏在一个黑色的柜子里。能记得有红色塑料封皮的《毛泽东选集》,各种带着鲁迅头像的杂文集,像什么《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文集》、《二心集》之类小时候看起来奇奇怪怪的名字,因此也几度因好奇偷出来翻看,当然也根本看不懂其中的内容。能看懂这些书的是我的姑父,姑父是城里人,每次来都手不释卷,仔细的看这些无聊的书,即使在丈母娘、小舅子们面前吃饭,也绝不会把眼睛离开片刻。大家却不会去怪他,毕竟他的儿子、我的哥哥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所以我确确实实也喜欢上了读书。
然而家里毕竟是农村,经济条件并不允许自己可以随意的去读想读的书,只有每学期期末考试之后,父亲会奖励我到城里的新华书店选一套图书,于是我也有了属于我自己的《世界五千年》、《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父亲还专门求人做了个玻璃书架,把这些成套的图书摆在房间里显眼的地方,这也是我与其他小伙伴相比,所拥有的不同的童年记忆。不管能不能读懂,这些书毕竟伴着我度过了许许多多的童年时光。
后来上了初中,突然从农村小学到了城里的中学,课业的任务重了许多,环境也变了许多,成绩便有了大幅度的滑坡,然而读书却依然是我不变的爱好。至于所读的书籍,有从同学们那里借来的《七龙珠》《灌篮高手》这种漫画书,更多的是新发现的宝藏——旧书,有个亲戚收破烂,收了许多的废纸,其中居然有大量的旧书,于是便可以以很便宜的价钱买到了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纪实、毛泽东诗集、唐诗、宋词等等,现在想起来,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一大摞一大摞过期的《读者文摘》,这些《读者文摘》为农村长大的我打开了一扇窗,开拓了视野,看到了更加精彩的世界。那些杂志里的励志内容也激励我着不怕困难,坚信会有美好的未来。
所以即使仅仅考入了普通高中,也没有磨灭自己的梦想,依然不断的拼搏。高中的学习更加艰苦,读书就成了奢望,而曾经读过的书在这个时期逐渐发挥了作用,尤其在作文时,时时会有些树立的内容自然的涌出笔端,所写的文字也常常会被拿出来当做范文朗读,自信就渐渐回到了身边,成绩也因此水涨船高,当然这水涨船高只是与自己相比。后来的高考也算争气,加上运气也不错,考上了对自己来说相当理想的大学,也成了我们这所普通高中高中十几年来的第一名本科生。
大学的图书馆虽好,但自己给自己下了功利的目标,那时天天看的书籍,除了备战英语四六级的练习册,便是毫无意趣的专业书,只有偶尔调节一下心情,才会去看看《大唐双龙传》、金庸、古龙这类无甚营养的小说,那时的读书也便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毕业后到了苏州工作,一开始的工作单位很忙,忙到没时间思想。所看的书籍便只有那些麻醉头脑不需思维的快餐文化,就是那些玄幻、穿越、修真的网文,看它们甚至可以看到凌晨两三点钟也不觉疲惫。直到有一天突然醒悟,看这些书除了浪费时间、麻醉自我之外似乎毫无益处,便决然断了读这类书的念头,再也提不起丝毫的兴趣。后来换了现在这个新的单位,虽然上班的距离远了许多,但空闲的时间却多了许多,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也终于有经济条件去看些想看的书了。
三十六七岁开始,越来越想知道如今的人为什么是如今的样子,便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去补二十岁时欠下的账,去看四书五经,看老子庄子,看荀子韩非,看中国通史,看资治通鉴,看近现代史,看世界文明史,看佛经,看哲学,看时间简史,看梦的解析看歌德,看曹雪芹,看雨果,看鲁迅,看塞万提斯,看吴敬梓,看托尔斯泰,看钱钟书,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看冯梦龙……
这书,越看越觉得自己无知,越看也觉得自己越呆,管他了,这看书同吸烟、喝酒一样,只是个嗜好,既然无伤大雅,既然戒不掉,就不去戒了,继续看下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