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章的学习,我的体会:
1、 分工的历史与商业的历史一样悠久,但那是自然发生的社会层面的宏观分工,作为有意识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出现于大规模生产时期,它解决的是微光的作业层面的分工。
2、 分工的本质不是分工本身,而是去除作业中的浪费,通过分工,单个的工人省去了在不同的加工动作间进行转换的浪费。
3、 分工的第二个效益是:使得工人和管理者都能对单个的加工环节进行深入思考和训练,以提高其效率和质量。
4、 大规模生产作业以分工为基础,但是它带来的改变不至于此,它改变了人与物的关系,改变了人与他的生产活动的关系,改变了人与产品的关系,改变了人与他的价值的关系。
5、 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不再是人决定物的变化,而是物决定人的活动,人被物品的生产过程所约束和规定。
6、 在人与生产活动的关系上,人不再面对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也不再拥有关于整个生产过程的知识,人只能从事单一的生产操作。
7、 在人与产品的关系上,产品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的产品,而是一个组织的产品,面对产品,独立的个人不再拥有创造者的荣耀。
8、 在人与他的价值的关系上,人的价值不再是手艺,而是劳动力,不再是他的创造力,而是体力的输出能力。在知识工作者出现之前,人的这一命运的堕落始终未得到改变,而在那之后,作为产业工人一部分的职业化工人才逐渐拥有了创造力,自身的完整的价值和尊严才得到恢复。
9、 在大规模生产的外围,我们看到了对于整个产业链的整个,从而使得管理将社会中的自然分工纳入到企业内部的分工管理范畴。
10、 人们倾向于抵制变革,在一种管理方式穷经他所有的利润之前,是不会被放弃的。
11、 效率之所以成为管理最初的唯一目标是因为:充分竞争的市场尚未形成,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产品由厂家定义,客户无可选择地接受,而随着市场结构的转变,企业的命运、使命和管理的目标也就随之发生了扭转。
12、 推动企业管理发展的力量来自企业之外,在市场、资源、文化和政治结构中。
13、 科学管理的瑕疵在于:他忽视了工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生活的质量,从而否定了其对于社会所承担的道义。
14、 但是,“为社会承担道义”,只有当这个目标被社会环境转换为市场机制时,它才会成为普遍有效的管理目标。
15、 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总数第一次超出农村人工总数,这距离第一辆T型轿车下线仅12年。
16、 历史发展的一条轨迹: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管理文化-》人的文化。
17、 管理发展的轨迹:规范人-》组织人-》挖掘人-》塑造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