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夸孩子聪明反倒会害了孩子”,你相信吗?
教学这么多年,经常听到家长说,这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努力。每次听到这样的话语我都心头一紧。把自己已经弹到舌尖的话语硬生生咽了回去。
之前,我每次苦口婆心给家长讲述不能夸孩子聪明的弊端,往往会被对方质问:“好孩子不都是夸出来的吗?为什么不能夸孩子聪明?”
夸“聪明”为什么对于孩子成长的危害特别大?
经常夸孩子聪明,孩子就会把“聪明”当作自己的天赋。当他做容易的事情顺利完成时,常常被夸“聪明”的他,就会扬扬得意。
久而久之,孩子脑海中就会形成“努力是一件很不值得一提的事情”这个印象。
当任务变难了,很难做好时,他会怎么办呢?
为了掩盖自己做不好,他就会选择逃避,说“我干脆不做算了”。
这样的孩子小学时靠自己的小聪明成绩还能不错,可到了初中,学科突然变得多起来,功课变得很难,学不会时,他怎么维护自己的那个聪明的形象呢?最省事、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不学!我不学,那妈妈最多批评我不努力,我还是个“聪明孩子”——这,就是被夸聪明的弊端。
而且,好多妈妈还常常会对孩子抱有一种幻想:“孩子很聪明,小学不知道学,等到初中就知道努力了,成绩就能提高。”这种反超的机会真的有吗?
很多人认为小学阶段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学成绩就不会差。习惯真的很重要,但不能忽略小学学科的内容,那些内容的学习都是为中学打基础的。
就以语文学习为例,小学教的内容好比教学生做西装,中学也是教做西装。只不过小学教做的是普通服装店的西装,中学教做的是专卖店的西装。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方法,把西装学走形,成便装,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初中是很难跟上学习进度的。而那些从小就打好了基础,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坚毅品质的孩子,到了初中成绩也还会一直好下去。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也曾做过有关“聪明”的实验。两组学生被要求完成一项挑战任务。任务完成后,表扬A组学生“真聪明”,表扬B组学生“真努力”。然后让两组学生从两项后续任务中进行选择:一组任务被描述为“容易”,另一种任务被描述为“有挑战性”。实验结果表明,被表扬“真努力”的学生中,有90%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被表扬“真聪明”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选择“容易”的任务。
德韦克认为,“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样,被夸奖“聪明”的孩子,会为了保持自己“聪明”的标签,规避任何出丑的风险而选择“容易”的任务,也就渐渐走入了固步自封的怪圈。这或许也是许多被戴上“神童”光环的少年,长大后大多都没有取得大家所期望成就的原因吧。
聪明就好比性能较好的汽车,而努力犹如往汽车里面加油。
那么,如何夸孩子才是有效的鼓励?
我们可以夸孩子努力。
夸努力,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如果找对方法就可以提高,我们把这种思维称为成长性思维。当具有成长性思维的孩子遇到挫折时,他会主动去寻找方法,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德韦克把这种对能力的理解称为“not yet”,也就是暂未获得,暂时没有,但是通过学习可以有的能力。
比如,当我们看到孩子今天把所有的错题全都抄了下来,抄在错题本上,这时应当夸他:“我看你把所有的错题都清清楚楚地抄了下来,下次这种题你再遇到就不会错了!孩子,你真聪明!”这个聪明是孩子可以学会的,可以成长的。
我们还可以把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学会调控注意力、学会主动预习等,都变成夸“他好聪明”,这时的聪明就不再是一个僵固不变的概念,可以通过努力而成长的,那这个夸奖就是有用的,而且这个夸奖也会指导他下一步的行为。
不空洞地夸孩子聪明,将聪明“包装”一下,让孩子形成努力,可以提高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聪明让,孩子形成成长性思维,这样孩子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循序渐进陪养出一个勤奋上进的鸡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