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有一本书叫《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讲的是他在世界不同的地方跑步,跑步时会有什么境遇,又会有什么感悟。跑步这件事对于他来说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每日必做,无法割舍。我自认自己做素食尚未达到村上先生跑步的这种境界,因为我不是一个素食者,并不是每日必须茹素,可我又爱研究如何做出美味可口的素食。那我谈做素食,又可以谈些什么呢?
其实我也不知道从何谈起,在这方面我并不是行家,顶多是个喜欢吃素食的主妇,那就谈到哪是哪吧。
说是研究,也不是刻意要冥思苦想,很多的新花样都是在无意中碰巧得到的。它的情景通常是这样的:
忘记买菜了,打开冰箱看看还有什么存货,拿出来之后看看又可以和哪些干货搭配而不至于那么单调,在这种情况下便会产生新的组合,往往这种新尝试会带来惊喜的味道。而尝过之后下次再做,再也做不出无意搭配时的那个水准了。
就如最近做的这盘《椰香杂锦煲》。
那是有一天,我又没去买菜,家里就只有前一天买到的珍珠马蹄和小青瓜了。我不可能一顿饭只吃马蹄和小青瓜,我得加点什么,于是就想到还有鹰嘴豆和腰豆。这两种食材是我经常吃的,只要把它们和不同的食材组合起来就可以得到很大的能量。我马上想到粤菜餐馆里有一道很家常的菜:腰豆芡实芋头煲。我借鉴了这道菜里放椰奶的做法,马上到小卖铺买了一瓶椰汁,再想到颜色——
珍珠马蹄是白色的;
小青瓜是绿色的;
腰豆是红色的;
鹰嘴豆是米色的;
这其中少了一点耀眼的黄色,于是我又买了点南瓜。鹰嘴豆和腰豆如果能提前泡半天,放压力锅里煲15分钟然后和其他食材混合,加点盐即可,其他什么都不用放了。在这之前需要把珍珠马蹄和南瓜炒熟,小青瓜不需要炒,切小粒,装盘时放进去点缀就行了。
珍珠马蹄长得很可爱,可能是马蹄的小时候,又或者是不同的品种,这个我就不多做研究了。它是粤菜的素小炒里经常出现的食材,我还是第一次在超市看到,口感比大的马蹄要结实和香糯。以前做类似的菜从不会放小青瓜的,这次随意撒上几粒,发现在众多软糯食材中它的清爽起到了奇妙的作用,让口感不至于那么腻。我意外地收获了一种新的口感,而且颜色也是我喜欢的五彩缤纷。
南瓜被炒之后加入椰汁稍微炖煮就会出现淡淡的黄色,这像是特意调制出来的酱汁,而我在做之前却丝毫不知道它会出现这样的效果,视觉上也有大大的惊喜。然而,第二次再做就感觉没有第一次好吃了,不只是这道菜,其他的很多菜都是,往往无心之举做出来的第一次是最好吃的。我暗自思肘这其中的缘由。
我想,我的每个第一次都是即兴呀。即兴就是随心、随意、当下,没有计划,也不思前顾后,一切都是自然的流露,顺势的流淌。每一次即兴做出来的菜,吃完都心怀感恩——是哦,这东西这么煮还真的好吃啊。
这种随意搭配,感觉着“它们这么搭会好吃”的想法何不是对自己的信任呢。只有信任自己才会相信它们这么搭配会好吃,于是就做了,没有半点犹豫。而这何不也像其他的创作呢?
做菜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视觉、味觉、知觉的艺术。在创作里,随意、无为、随心是最高的境界,因为这全是凭着感觉来,技巧的痕迹被淡化,留下的是纯然的直觉。这种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东西,多数会让人感到意外甚至震撼。所以,在第一次之后的有计划的、刻意的,就无法达到之前的水准了。
这也许只是限于我自己,要是厨师们像我这样餐馆都要关门了,或者他们得天天玩即兴才行。
即兴,是高度的纯净、专注和放松,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瞬间进入创作的状态。第一次之后的尝试,比如我需要出个菜谱什么的,这就不放松了。我是带着任务在做这件事的,我的动机受到了干扰。
即兴,也是我们直觉力的外部表现。当直觉力很活跃的时候,我们做很多事都是在即兴,少了很多理性的思虑。
即兴,除了接地气的做菜,平时我们较为频繁能接触到的,比较高雅的,是音乐、绘画和舞蹈。我热爱即兴,在写作里,特别是写诗,就是一种即兴的艺术。我把这种方式设计到我的写作课里,学员们大多数都被自己的即兴能力所惊讶。即兴能让人品味到无穷的创造力和爆发力,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勃勃生机。维系一种激情、坚持和热爱,就是因为这股勃勃生机。它也是我们创造力的火种,我们潜藏的能力在即兴中纯然地显现出来。
村上春树谈跑步,其实也是在谈纯净、专注和放松。跑步表面上身体在做匀速运动,心却是越跑越静。就如苏菲舞,不断地旋转却能找到一个始终不动的支点,在那个支点里人是极度静止的,合一的,不然那跳的人早已转晕倒地。一切的行为,只要我们专注了,我们就可以回归到一个中心点,这个中心点才是稳固生命支柱,燃起一股圆满。
做素食,因为食材本身不带有动物的血腥味,在摆弄它们的时候,等待它们遇热变化的时候,我们是高度集中的,也是高度纯净的。
素食的专注里有一份笃定而沉着的朴素典雅。豆子落盘的利落,切割莲藕的清脆,梳理青菜的默然,一切都有步有调。每一种食材所用到的道具、器皿、准备它的方式都会有所不同,这样便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有机体。声响、味道、颜色、触摸......是一份圆融又完整的身心劳作。最重要的是,这份劳作之后,它给我们的身体注入物质性的能量,同时也在吸收我们在劳作时所散发出来的灵性能量。
最近在看早川由美的《造物的日常》,发现那些亲手创造衣食住行的人都有一份难得的恬静。这份恬静来自于在手和物的触碰过程中体会到创作带来的自信和安然。做菜,虽然不尽是素食,早川由美觉得是一件特别的快乐和受福佑的事。她说:
编织起我的,是一饭一食。
生火做饭,人才成为人。
食,
与活着紧紧相连。
我们吃下的,
是有生命的东西。
我们获取的,
是生命力。
吃下名为“种子”的野生之物。
一日三餐,构筑了人的身体,
化作肉身,
化作思想,
从身体里流露出来。
是的,我们吃下的是有生命的东西,首先自己得认可并看到这一点,然后在做的过程中于每一个步骤建立连接。采购、洗菜、切菜、烹饪、等待、调味、装盘......每一个步骤都可以慢慢地体验,让这些有生命的东西在自己的手中变成可以去滋养另一个生命的东西。这样想想会不会感觉到踏实呢?这种踏实,就如早川由美描述她村子里的农民,他们说,只要有土地就踏实,就算经济再不景气,起码填饱肚子这件事可以自己解决。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虽不能像农民那样有自己的田地,但填饱肚子这件事也能自己解决。不管是素的、荤的,我们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爱自己,爱他人。想着,人生在世,好好维护这身体,它本身有识别纯正食物的本领,它本身有做出美味食物的本领,只是需要我们回归,就像我们喜欢的其他事那样,把心带回来就可以了。
我时常会想着,如果一个和我尚未谋面的,也从来没听说过我的人,吃一顿我做的素食,他们会有什么感觉呢?
这应该会是一个好玩的游戏。我们有《闻香识女人》的电影,当然在可以有《品素识知己》的际遇。夜莺版的。
那么,就等待这个缘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