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有为”和“无为”,就是所谓的“各当其能,各司其任。”
名士也需有人懂,名人也要有人教:每天三分钟,《一起来读世说新语》,写写你眼中名人的高下优劣。
35.1 有为无为|郭象《世说新语·赏誉》
郭子玄有俊才,能言老、庄,庾敳尝称之,每曰:“郭子玄何必减庾子嵩!”
【译文】
郭子玄才智出众,很会谈论老庄思想,庾敳曾经称赞过他,常常说:“郭子玄为什么一定要在我庾子嵩之下!”
写这篇文章之初,我对郭子玄这个名字没有任何感想,认为他只是我尚不明确的名士之一。
然而,当我检索到他是著名玄学家郭象时,瞬间隶然起敬!
01 中国西晋时期玄学家。
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
他是中国西晋时期玄学家。
郭象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
好老庄,善清谈。
郭象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独自生成变化的,万物没有一个统一的根据,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他调和二者,认为名教合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应符合名教。
他以此论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认为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事,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能力。
35.1 有为无为|郭象有哪样能力的人就做哪一种事业,这样的安排既是出乎自然,也合乎人的本性。
郭象著有《庄子注》。
02 独化和玄冥的哲学思想。
相关书籍《郭象与魏晋玄学》郭象哲学思想是魏晋玄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郭象哲学有两个重要独特的名词,一个是“独化”,一个是“玄冥”。
这两个名词之所以重要,因为前者是回答有关玄学本体论的问题,后者则是讨论有关心灵境界的问题,而这两点正是玄学,关于庄子的学说:《大宗师》 也是郭象哲学的主题所在。
之所以独特,则由于这两个名词所表达的哲学意蕴是其它玄学家所没有,而为郭象所独有的。
不仅前期玄学,即使先秦道家,也没有提出这两个概念。
35.1 有为无为|郭象庄子曾提出“独有”的问题,但是还没有从更一般的意义上去论述。
在庄子那里,“独有”无疑是个人的精神境界问题。
至于“玄冥之境”,在庄子哲学中虽然包含着相关的意义,但是还没有形成如同郭象这样的独特理论。
魏晋玄学理论的表现形式,从何晏﹑王弼至郭象,发生了不少变化,但贯串其中的有一个共同的、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玄学理论形式的变化,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
“名教”是指封建的等级名份和道德规范,“自然”是指所谓人的本初状态或自然本性,同时也指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
何晏、王弼等“以无为本”的“贵无论”,开始提出自然为、名教本于自然的观点,期望以自然统率名教,使名教复归于自然。
到了阮籍、嵇康那里,由于政治斗争的复杂原因,他们突出地强调以自然为本的思想,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了名教的规范。
到了西晋中后期,一些清谈名士﹑“贵游子弟”却藉 “任自然”来为他们骄奢淫逸﹑放荡无耻的生活作掩护,且美其名曰“通达”、“体道”。
这种情况严重地腐蚀了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危及封建名教规范,以至直接影响到门阀士族的政治统治。
当时一些有见识的玄学家,如乐广,对这种情况提出批评说:“名教内自有乐地,何必乃尔﹗”
35.1 有为无为|郭象裴頠则着《崇有论》,揭露放任自然﹑崇尚虚无给社会政治、经济和风俗带来的严重危害,并从理论上用以有为本批判以无为本,提倡有为,否定无为,推崇名教,排斥自然。郭象在此之后进一步从理论上重新把名教与自然调和统一了起来。
03 仁义自是人之情性,物各有性。
郭象-调和名教与自然 关于庄子的学说:《大宗师》郭象不赞成把名教与自然对立起来的理论,认为名教完全合于人的自然本性,人的本性的自然发挥也一定符合名教。
他认为,仁义等道德规范就在人的本性之中,说:“仁义自是人之情性。”
他分析说,表面看来藉助于外力的名教规范,其实存在于自身的自然本体之中。
“牛马不辞穿落者,天命之固当也。苟当乎天命,则虽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
郭象还认为,物各有性,而“性各有分”。
一切贵贱高下等级,都是“天理自然”,“天性所受”,人们如果“各安其天性”,则名教的秩序就自然安定了。因此,名教与自然两者是不矛盾的。
他不赞成把“有为”和“无为”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们把“无为”理解为“拱默乎山林之中”,是完全错误的。其实,所谓“无为”者乃“各用其性,而天机玄发”;“率性而动,故谓之无为也”。
即只要是顺着本性,在本性范围之内的一切活动,就是“无为”。
所以他说:“圣人”“虽终日见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从而在“各安其天性”前提下把“有为”和“无为”统一了起来,即所谓“各当其能,则天理自然,非有为也”;“各司其任,则上下咸得,而无为之理至矣”。
35.1 有为无为|郭象【评价】
郭象的“独化论”在理论上有许多失足之处,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逻辑论证是相当精致的。他基本上满足了当时门阀地主阶级调和与统一名教与自然矛盾的理论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