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缩短练习时间,根据孩子的注意力时间定,有些孩子能够专注五分钟,有些能够专注十五分钟,最好每次安排的练习时间不超过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最大时间。大脑疲惫了,思维控制力松懈了,马上停止练习。每天按照少吃多餐的原则安排几次练习时间,越小的孩子注意力能力还不够,但作业难度也不大,每天的练习时间相对少一些。大孩子自控能力强,注意力时间长,每次练习时间可以稍长一些,他们的作业量和作业难度也大,每天需要的总练习时间相应地也要长一些。
第二是减少单次练习的作业长度,不必眉毛胡子一把抓,每次练习都一遍一遍从头过。如果每次练习十五分钟的话,根本弹不了几遍,很多曲目可能只能过两遍,还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练习时间就到了。练习全曲需要输入大脑处理的信息量也很大,大脑处理不了时就会"宕机",不玩儿了,没有大脑主动参与的练习没有什么效率可言。所以每次练习要安排一个合适长度的片段,最好是根据技术难点来安排,每次练习争取克服一个技术难点。具体到技术难点可能是八小节、四小节、也可能只有一拍的内容。反正就是利用注意力最集中,脑力最旺盛的时间段,攻克一个难关。一首乐曲中真正能够让人迈不过去的难关不多,克服了这些技术难点,下一步的练习目标就可以调整到提高流畅度上,每次练习要求能够将一个长度合适的片段熟练流畅地演奏出来,同时注意音乐表现力和美感。
这两个练习思路,一个是缩短单次练习时间,保证每次练习时孩子都能够集中注意力。第二个是减少单次练习的信息量,每次集中火力攻克一点,积少成多,最终完成作品,避免每次练习需要克服的信息点太多,结果那个都做不好的低效练习。
再回到动作松垮的问题上来。注意力集中了,对声音有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改变了,动作也会好起来,不至于过于松垮,因为松垮的动作是做不出理想的声音的。
好的动作是什么样的呢?松松垮垮当然不行,那就像一个充气不足的气球,蔫蔫塌塌,没有精气神。所以弹琴时的放松还是要有度的,不能过度放松,过度放松就是有气无力。太放松不好,不放松也不行。不放松是全身僵硬的状态,像大白那样的气球人,如果气冲得很足,那这个玩偶的肢体关节就比较僵硬,动作缺乏柔韧性和连贯性;但如果充气不足,就是松垮无神的状态。最佳状态是充气量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全身上下充满精气神,腰背挺直、肩膀手臂自然下垂、手腕灵活自如、手指坚挺独立。凝神聚气,将精气神灌注在手指尖上。用这样的身体状态演奏,声音的穿透力、饱满度、清晰度和内在活力都会充足,演奏才能具有生命活力和吸引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