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雪非雪

作者: 三十八岁正青春 | 来源:发表于2024-01-30 21:48 被阅读0次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的这首《梅花》,是记忆中小学较早背熟的一首古诗,类似骆宾王的《咏鹅》、白居易的《草》,朗朗上口,十多年难忘。古诗里面与雪有关的很多,但首先想到的倒是这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儿主要描写的并不是雪,但换个角度看,雪花,是不是像极了无色无味的梅花呢?有诗为证:“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来自南宋诗人卢梅坡的《雪梅·其一》。


           在不下雪的南方之南,看雪似乎是一种奢望。当气温即将骤降,提醒小朋友多穿衣服时,他们总会好奇的问道:“会不会下雪呀?”我们总是不忍去破坏小朋友的好奇与憧憬,只希望他们可以保持对雪的喜欢,可以像电视上、课本上描述的那样堆雪人、打雪仗。

           没看过雪,但我们从小就知道雪。看电视搜不到节目时,屏幕上尽是满满的“雪花”,伴随着“哧哧哧……”的声音,像是下着大雪。夏天的时候,最喜欢就是听到由远及近的铃铛声,是小哥在卖冰棒。在类似热水壶的小“冰箱”里,似乎有着源源不断的冰棒。比冰棒更容易化的是雪糕,软软的,像极了雪做的甜糕。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贴起了春联。尽管这儿不下雪,但不影响我们写张“瑞雪兆丰年”。听说雪下得大,第二年收成就好,村民们并不纠结于毛笔字写得好不好,应不应景,喜庆就行。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父母的旅游照片里面,还有几张是雪的背景。雪,在这儿更像是褒义词,给人好感。

           倘若遇到一位北方人,肯定十分羡慕他,一定要问他很多跟雪有关的问题。“下雪是不是很冷?”“雪人是怎么堆起来的?”“舔一下栏杆就会被冻住是吗?”……可惜,几乎读大学时,我才真正接触到北方人,关于雪的了解,更多是从电视上、书本上得知。


           与雪有关的诗句太多了,前些日子还和同事探讨“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古诗实中有虚,富有历史纵深感。个人觉得较有意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算一个,“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也很画面感。“北风吹雁雪纷纷”“将登太行雪满山”仿佛身临雪境。最喜欢“大雪满弓刀”的苍劲和力量感,以及“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平述中自带的饱满情怀。

           电视上很多雪景也是让人记忆深刻。《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最是痛快,《三国演义》里“关云长败走麦城”特别让人伤怀。早期《雪山飞狐》《华山论剑》听说不是实景,后来《智取威虎山》的林海雪原,“冰雕连”等等,雪景似乎看腻了,但仍然喜欢“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故宫就变回了紫禁城”。

           高三填报志愿时,老师们总鼓励我们到省外读大学。当时旅游业还没现在这样流行和便捷,总觉得大学如果没有出省,似乎往后机会就少了,就想趁这个机会出去走走。我填报的有西北、东北,有一些考虑也是想去见识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盛景,可惜最终被江南的学校录取了,白雪皑皑仍然是个梦


           大学时,终于有机会看到下雪了。经常问同学气温零度了,校园的河水会不会结冰?怎么没有结冰?有一层薄薄的冰了!只是每次天气最冷的时候,往往是放寒假离校了。第一次在学校遇到下雪时,我开心地带上傻瓜相机到校园绿地上抓着小树枝拍照,第一次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带着手套,只是雪很小,拍不出效果。后来又遇到几次下雪,但都是小雪,没什么感知。到最后竟有些烦恼雨夹雪了,每次走路去上课都把鞋子弄湿了,倒是有细心的女同学带上鞋套好一些。

           前几年在井冈山也遇到一场小雪。夜晚灯光下,尽是细细的白点在飘落。到了隔天上午,草地随处可见霜块,一颗颗,当地人称小米雪和米粒子,安徽人说盐粒子,我一开始觉得像白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似雪非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xdoodtx.html